“溫崢嶸之問”問出的,不僅是她個人的苦惱和困惑,更是關乎更多人權益保障的現實問題。
“你是溫崢嶸,那我是誰?”近日,演員溫崢嶸刷到AI假冒自己的直播間,進去質問竟立馬被拉黑。她無奈地&&:“我現在就很難證明我是我”。
據報道,當前有多個直播間同時出現“溫崢嶸”的影像,但這些均非她本人出鏡。此類內容要麼是AI合成的虛假直播,要麼是盜播、錄播的過往片段。“其實這些産品我們根本就沒有推薦過,也沒有賣過。”溫崢嶸坦言,粉絲會覺得信任自己去下單,這些直播間就是在通過AI手段混淆視聽。
近些年,AI深度合成名人、換臉換聲的視頻層出不窮,一些人只需要簡單動動手指,將名人過往音視頻內容“喂”給AI製作軟體,就能夠自動生成AI形象,讓名人為自己帶貨、背書。諸多以假亂真的AI形象,很容易讓不明就裏者信以為真,他們堂而皇之透支的,是名人自身的公信力和社會形象。
不法分子利用技術手段“空手套白狼”,無需成本、無需授權,僅憑一張竊取來的臉,就能搭建起騙取消費者信任的“生意經”。
我國民法典明確規定,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偽造等方式侵害他人的肖像權。《互聯網信息服務深度合成管理規定》也對類似行為劃出“紅線”: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利用深度合成服務製作、傳播法律禁止的信息,不得從事侵犯他人合法權益的活動;提供人臉編輯功能的服務者,應當提示使用者告知被編輯個人,並取得其單獨同意。
從AI合成“假靳東”招搖撞騙,到社交媒體上用AI“和明星親密合影”的熱潮,再到如今溫崢嶸面臨的“打假被拉黑”困境,隨着“AI換臉擬聲”逐漸氾濫,類似亂象理應得到正視。
顯然,打假AI換臉不能只靠溫崢嶸們自己維權,討回公道。&&方有必要落實相關規定,進一步壓實自身監管責任。
在今年9月起正式施行的《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內容標識辦法》中,明確提出強制添加顯式和隱式標識等規範要求,即用AI生成的每一段文字、每一張圖片、每一條音頻、視頻,都必須強制亮明“數字身份證”。
可在後續落實中,&&監管仍有待長出更尖銳的牙齒。在“AI溫崢嶸”一例中,就有不少問題值得追問:為何假冒賬號能夠輕鬆通過身份審核?AI直播過程中,有沒有添加必要的標識?系統又為何沒有及時識別出其“高倣”本質,觸發有效的預警機制?
可以説,正是相關環節的層層失守,才讓假冒溫崢嶸的直播間堂而皇之地出現在公眾面前。加強內容審核的精細度和嚴謹度,暢通侵權舉報渠道和反饋機制,在&&層面亮明“零容忍”的態度,才能讓“溫崢嶸式無奈”不再出現。
當然,監管部門也有必要持續發力,形成常態化管理機制,督促電商&&等堅守法律和倫理底線,對違法違規行為及時亮劍。
總之,“溫崢嶸之問”問出的,不僅是她個人的苦惱和困惑,更是關乎更多人權益保障的現實問題。AI使用的倫理與法律邊界,絕不能只停留在原則層面,讓相關規定落細、落實,才能真正守護好每一個人的尊嚴、權利與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