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看懂“後浪”們的愛情故事-新華網

大數據看懂“後浪”們的愛情故事

編輯:馬璐璐 設計:馬璐璐 2020-09-01 15:43:55 來源: 新華網

    隨着經濟發展和社會變遷,中國青年婚戀觀和婚戀現狀有變也有不變。根據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發布的《當代青年婚戀狀況、關聯政策和服務供給研究》報告可以看出,不變的是,中國依然是個普婚社會,青年人結婚的意願依然強烈; 變的是,青年人在擇偶時更加自主,更加重視感情因素,結婚的時間普遍推遲了。透過大數據,讓我們看看“後浪”們的愛情故事。

    中國的年輕人還想結婚麼?

    粗結婚率 (Crude Marriage Rate, CMR), 指的是某個年份結婚數量除以總人數, 也就是每 1000 人中登記結婚的對數。

    在當代中國,結婚還是一件為社會所普遍認同的事情,大多數人還是把結婚當作人生的一個必經階段,“男大當婚、 女大當嫁”還是中國人普遍接受的價值觀。2016年中國的粗結婚率為8.3‰,同樣深受儒家文化影響的韓國和日本只有5.5‰和5‰。這些數據都説明,中國還是一個普遍結婚的社會。

    青年的初婚年齡普遍延遲

    從總體趨勢來看,雖然男性和女性的平均初婚年齡略有波動,但是從1990年開始,兩者還是呈上升的趨勢: 女性的平均初婚年齡從1990 年的22. 0歲上升到2016年的25.4歲; 男性同期從24.1歲上升到27.2歲。如果分城鄉來説,特別是在北京、上海、廣州等大城市,男女的平均初婚年齡都更高。 2010年,城市人群初婚年齡為27. 94歲,城鎮人群初婚年齡為 26. 20歲,鄉村人群初婚年齡為25. 86歲。

    青年未婚比例增加,但結婚意願仍然強烈

    雖然各個年齡段的青年,未婚的比例都在增加,但是這只意味着他 (她) 們推遲結婚,並不意味着他 (她) 們選擇不婚。無論性別,各個年齡段的未婚青年,結婚意願依然強烈。

    相愛,我們靠什麼?

    “介紹婚” 仍是青年們相識的途徑

    “介紹婚” 仍佔一定的比重,尤其是家人和親戚對這一問題的關注是一個比較有中國特色的現象,説明由於中國存在家族文化傳統,家族的影響力仍在一定的範圍內存在,在一個“普婚制”的文化裏,婚姻大事仍是家族成員共同關注的事情。

    如果按照現有研究對擇偶方式的分類,“同學/朋友介紹”、“家人親戚介紹”和“同事介紹”都屬於“介紹型”擇偶方式,三項加起來的比例為45.2%, 即有近五成的已婚青年是通過“介紹型”的擇偶方式找到自己的配偶。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當代青年人的實際擇偶方式是“自己認識”和“介紹認識”雙軌並行,兩項佔比超過 8 成。

    青年擇偶更重視感情,但是兩性差異明顯

    對於現在青年的擇偶來説,感情上的情投意合是決定性因素,個人的外貌、背景和財産相對而言都居於次要地位。

    根據大數據揭示,無論男女,最重視的都是“體貼、 關心人”和“志同道合”兩個因素。除了這兩個情感性的因素外,兩性對於未來配偶的婚史和教育程度都很關注。

    男性除了關注上述包括情感因素在內的幾個因素外,更為關注的是女性相貌體型等個人因素。

    女性除了關注情感因素外,也關注對方收入、房子和家庭背景等物質性的因素。

    生不生孩子?生幾個孩子?

    雖然媒體在討論青年生育觀的時候,很多會談及丁克家庭; 但是從數據分析可以看出來,大多數青年還是希望生育孩子。分析中國綜合社會調查 (CGSS) 項目組不同年份的數據,可以看到,2006 年、2011年和2015年,不準備生育孩子的比例只有1.12%、0.97% 和2. 37%。

    不生育主因是經濟負擔過重

    無論是男性還是女性,不打算生育的主要原因都是“經濟負擔太重”,在不考慮“滿意現在的生活狀態”這一選項外,其次是“照料負擔太重”和“沒人照顧孩子”。也就是説,養育孩子對於家庭來説負擔過重,導致這些青年選擇放棄生育孩子。

    青年(再)生育主因是孩子孤單

    而選擇 (再) 生育的青年,無論男女,主要的原因都是“希望孩子有伴”,認同這個觀點的可能主要都是生育二孩的青年。而把孩子當作晚年生活保障等功利性的原因,或者“別人都生兩 個孩子”等從眾心理,都只有不到10%的青年認同。

    當代青年的婚戀觀呈現既現代又傳統的特點: 青年的擇偶空間越來越大, 擇偶方式越來越多元化,擇偶標準更注重情感性,但受傳統孝道文化、家庭文化和社會結構的影響,當代青年在婚戀過程中又保留着傳統的一面。

 

    來源: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中國青年發展報告——當代青年婚戀狀況、關聯政策和服務供給研究》

 


分享至手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