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信息技術科普叢書》封面
11月28日,由機械工業出版社、北京科學中心聯合舉辦了的新時代青少年信息科技教育研討會暨中國科協科普中國創作出版扶持計劃項目“青少年信息技術科普叢書”(以下簡稱叢書)新書發布會在線上舉辦。原中國科技館館長、黨委書記王渝生,北京科學中心主任何素興,機械工業信息研究院副院長、機械工業出版社副社長陳海娟等嘉賓參加了活動。
今年4月,教育部&&了《義務教育信息科技課程標準(2022版)》,將信息科技內容的學習正式納入我國小學和初中生的必修課。但是,各地普及信息科技教育的基礎條件還存在着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等問題。因此,相關科普資源的開發特別是原創科普書籍的創作既能滿足學生信息科技課堂學習所激發出的求知欲,又能在一定程度上縮小不同地區、學校資源供給不足和條件差異所帶來的數字鴻溝。為此,機械工業出版社與北京科學中心聯合推出了“青少年信息技術科普叢書”,包括《神奇標籤》《不再迷航》《不再神秘的區塊鏈》《有問必答的智能搜索》和《邁向元宇宙的人機交互》五冊。叢書由北京科學中心組織編寫,教育部義務教育信息科技課程標準研製組組長熊璋擔任主編,由高校教師、科技館科普教師、美術教師和中小學信息科技骨幹教師等組成的編寫團隊歷時三年多創作完成。“青少年信息技術科普叢書”入選信息科技是與人們生産生活&&最為密切、發展最為迅猛的前沿科技領域之一,也對廣大青少年的思維、學習、社交、生活方式産生了深刻影響,在給他們數字化學習生活帶來便利的同時,電子産品使用過量過當、信息倫理與安全等問題已成為全社會關注的話題。如何把對數碼産品的好奇心的轉變為探索知識的動力,培養和激發青少年探索信息科技背後秘密的興趣,適應在線社會的使命感和從容感是提升公民數字素養中的重要一環。但是內容新、成套係、符合青少年認知特點的信息技術科普圖書尚比較缺乏,該叢書的創作出版有望填補此方面科普資源和內容的空白。
今年9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於新時代進一步加強科學技術普及工作的意見》明確提出加強科普作品創作、聚焦“四個面向”創作一批優秀科普作品,對原創科普作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國科協扶持科普創作人才成長設立的“科普中國創作出版扶持計劃”,獲重大性選題資助。
叢書得到了北京師範大學教授、《中國少年兒童百科全書》主編林崇德和北京大學瑞聲慕課講席教授、中國計算機學會會士李曉明等專家傾情推薦。北京交通大學計算機學院院長蔡伯根、國科大管理學院副院長田英傑、北京工業大學信息學部於乃功等專家做了審讀推薦。
該叢書以傳播科學精神、啟迪科學思想、養成數字素養為目標,旨在讓青少年人群學習了解身邊的前沿信息科技,圍繞知識科普和技術趣味解讀展開講解。全套書用生動活潑的語言,輔以情景式漫畫插圖,使讀者能直觀有趣地了解科技知識和背後的故事。
新書發布會後隨之舉辦了新時代青少年信息科技教育研討會,中國科普作家協會副理事長尹傳紅、北京大學瑞聲慕課講席教授李曉明、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研究員王元卓、叢書主編熊璋分別圍繞信息科技後備人才一體化培養模式探索、計算思維和青少年信息科技教育及信息時代的青少年數字素養培養等主題做了主題發言,就如何做好新時代青少年信息科技的教育做了探討。
尹傳紅以信息技術科普起源和圖書創作為主線,論述了在智能社會中前沿技術特別是信息技術科普教育對青少年科技興趣養成甚至職業選擇的重要性。李曉明認為計算思維蘊含在生活的各個方面,對青少年來説更重要的是培養邏輯思維、算法思維、系統思維和網絡思維,而科普教育是青少年信息科技教育中重要一環。王元卓介紹了近年來對青少年信息科技科普教育的研究與實踐,他認為加強信息科技人才培養勢在必行,並對國內信息科技教育進行了剖析。熊璋認為廣大青少年應該具備適應力、勝任力和創造力的數字素養與技能,要從高質量的信息科技課堂普及教育和科普資源供給等方面培養他們的信息意識、計算思維、數字化學習與創新以及信息社會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