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藝》: 傳承手藝,守護文化之根-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1 11/04 09:49:29
來源:北京日報

《手藝》: 傳承手藝,守護文化之根

字體:

《手藝》石彬、任琼瑨 著 湖南文藝出版社

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進程裏,人們在生産生活中,圍繞衣食住行等各個方面,形成了林林總總的手藝,也培養了各種各樣的工匠。手藝,顧名思義用靈巧的雙手創造出實用性和藝術性兼容的器物。傳統社會裏,一個人若有一門過硬的手藝,全家吃喝不愁,而在機器化、信息化生産的當今社會裏,很多手藝受到衝擊,到底是讓手藝自動消失,還是要加以保護?答案不僅是保護,還要傳承,並且進行創新。《手藝》對於我們全方位認識傳統手藝,思考手藝的未來,提供了思想啟迪。

這是一份關於湖南傳統手藝人的田野調查,2016年-2018年,兩位作者用三年時間先後尋訪了長沙、瀏陽、湘潭、婁底、岳陽、常德、益陽、邵陽、鳳凰、永州等地,採訪了50余位匠人,記錄了眾多傳統手藝的傳承現狀。傳統手藝是傳統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看似簡單的重復勞動背後,深藏的是中華民族的聰明才智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與期待。

《手藝》的受訪者大體為兩類,一類是有着家族傳承史,長的傳承到第9代;另一類是拜師學藝後終身執業者。受訪者中,有20位已經進入國家、省、市、區級“非遺”名錄,如湘西銀飾製作者龍吉堂、長沙銅官陶瓷煉製作者劉志廣,他們用匠心和雙手造出世間至美之物;其餘均為民間的傳統手藝人、手藝謀生者,如遵循傳統製造法的制香者、撈刀河的打刀人,他們的手藝留存在普通人的生活中。書中,用文字與圖片記錄下工業時代裏手工藝者的生存狀態與手藝傳承現狀,這對於如何保護好、傳承好傳統手藝,提出了時代之問。

傳統手藝的背後,是智慧和審美的雙重體現。比如書中講到,苗族人以銀飾為美,但凡在重要節日或活動中,男男女女“穿金戴銀”,以呈現尊重、熱烈的儀式感。由此,銀器的鍛造也成為苗族人的“獨門絕技”。以前銀匠不算少,而且手藝也精。可是這些年,有絕活的銀匠越來越少,即便有,多數都是老年人。鄉土社會裏,類似這樣的手藝人,完全靠勤勞的雙手吃飯,並沒有什麼社會地位。再如書中講到的木匠,他們依靠純手工,不僅造出各种家具,還在傢具上刻畫活靈活現的裝飾圖案。如今,木匠越來越少,木匠的很多絕活面臨失傳的尷尬。

俗話説:荒年餓不死手藝人。鄉土社會中,手藝是一種生存下去的本領。操持各種手藝的匠人們,在默默的勞作中創造出豐富多彩的區域文化。或者可以換個角度説,與生産生活相關的各種手藝,本身就是文化的組成。在當前的社會轉型背景下,技藝精湛的匠人群體在急劇萎縮。若手藝和匠人都消失,我們的鄉愁無處安放,我們的文化會萎靡不振。保護並傳承好民間的手藝,重拾工匠精神,現在和將來都具有極為深遠的精神意義。

如何傳承手藝?今年3月,國務院辦公廳轉發《中國傳統工藝振興計劃》,提出發掘和運用傳統工藝所包含的文化元素和工藝理念,豐富傳統工藝的題材和産品品種,提升設計與製作水平,提高産品品質,培育中國工匠和知名品牌,使傳統工藝在現代生活中得到新的廣泛應用,更好滿足人民群眾消費升級的需要。在傳承手藝的同時,也不能一味排斥現代科技釋放的紅利。要善於利用現代科技手段,融合現代創意和設計,以創新的方式傳承傳統工藝,並推動其持續發展。其實,手工藝品中所表達的審美觀念與思想價值,隨着時代的變化而變化,其設計和製作也應當與時俱進,將傳統手藝與現代技藝、現代設計結合起來,與實際生活和時尚需求結合起來,通過現代表達形式激活其新的生命力。

傳承手藝,人是核心因素,培養新時代的能工巧匠迫在眉睫。能工巧匠要緊跟時代步伐,學習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等新技術新方法,使得傳統手藝在傳承中有創新,也只有不斷創新,手藝才會熠熠生輝,工匠精神才會彰顯魅力。

留住手藝,不單單是留住了記憶和鄉愁,更是厚植民族文化的根脈。越是朝前走,我們就越會發現手藝本身就是一部厚重之書,如何把手藝之書讀出彩,折射着一個時代的價值選擇。(陳華文 李冰)

【糾錯】 【責任編輯:劉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