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 | 時政 | 國際 | 港澳 | 臺灣 | 財經 | 法治 | 紀檢 | 體育 | 科技 | 軍事 | 文娛 | 圖片 | 視頻 | 論壇 | 訪談 | 微博

VOL 2

2014年8月29日

“底色不同,看東西就是不同,這個體驗讓我感覺到把中國遺産解讀給世界不是那麼容易,國際語境就是個核心問題。我們必須從人類文明的高度去解讀我們的文化,你要突破自身文化背景的局限性。” ——陳同濱(中國建築設計研究院建築歷史研究所所長)
中國建築設計研究院建築歷史研究所陳同濱

陳同濱個人簡介

1953年生于浙江杭州;1969年黑龍江插隊知青;1979年入天津大學建築係建築學專業學習,1983年至今在中國建築設計研究院建築歷史研究所工作,1996年起擔任所長、至今,2008年任“文化遺産保護規劃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主任,2012年任中國建築設計研究院總規劃師;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兼職中國古跡遺址保護協會(ICOMOS CHINA)副理事長、中國文物學會傳統建築園林委員會副會長、中國考古學會理事等。[點擊詳細]

絲綢之路世界遺産名錄申報文本主要負責人

陳同濱自擔任中國建築設計研究院建築歷史研究所所長的近20年中,帶領歷史所團隊,經歷過一係列體制改革的震蕩,在市場化浪潮的無情衝擊下,為尋找歷史所的生存可能和事業發展方向,將社會需求和學術研究、技術創新結合起來,堅守傳承中華文化的信條, 一路“披荊斬棘”,10年擺脫生存困境、再10年走上事業發展良性軌道,遂使歷史所成為國內在文化遺産保護規劃、世界遺産申報咨詢等業務等領域最富實踐經驗的咨詢團隊。[點擊詳細]

歷史所的介入

2007年,建築歷史研究所在國家文物局的組織下開始介入“絲綢之路”項目:陳同濱應邀參加了國家文物局舉辦的“絲綢之路申遺工作會”(6月,烏魯木齊)和“東亞5國聯合申遺項目‘絲綢之路(中國段)’申遺工作培訓”(10月,西安),提交了有關中國境內絲路申遺申報點保護管理規劃的工作設想。同年12月,歷史所受河南、甘肅、寧夏、青海和新疆5省委託,簽訂了規劃咨詢協議,開始正式投入絲路申遺的咨詢服務。[點擊詳細]

申遺的 “一波三折”

絲路跨國聯合申遺進展到2009年,有關這一項目申遺的實際操作問題變得愈來愈明顯。11月UNISCO & ICOMOS在西安召開第5次中亞五國聯合申報“絲綢之路”工作協調會議,在這個會上,陳同濱在發言《文化線路價值特性與相關規劃策略探討——以絲綢之路沙漠路線(中國段)申遺規劃為例》中提出了一係列問題,例如,遺産辨認時的規模大小、價值特徵屬性、路段的時空范圍界定,等等。[點擊詳細]

“國際語境”的困境

“國際語境”的尷尬

“中國人以為西湖天下人皆知,其實不然。我們以為西湖的美是不言而喻的,然而當我對著湖光山色,向一位西方的聯合國遺産官員講述西湖的詩情畫意時,他卻説完全沒有感覺。”[點擊詳細]

中國語境的“國際通用型”

為了構建起項目的整體性,陳同濱提出了2個重要概念:一是依據地理-文化知識,將長安至天山的整個廊道劃為中原地區、河西走廊、天山南北、七河地區4個地理-文化單元,構築了整個廊道項目的完整性。“我們從整體出發,聲明整個廊道連接了中原的農耕文明中心和七河地區的遊牧文明(次)中心。這一觀點獲得了哈吉兩國同行的完全認可,促成了項目的整體框架。”二是立足于申報點自身的歷史功能進行分類,並借助同類遺産線上路時空上的分布關係,勾勒出各種交流主題的傳播軌跡,並因此而構建出整個項目的內在關係。[點擊詳細]

“新絲路”與“古絲路”

“人除了需要物質性的東西,還需要精神性的東西。如果沒有精神,沒有敬畏,沒有民族的自尊自信,很難想像這個社會是什麼樣?物欲橫流?道德底線失卻……不要到那個時候再來懷念文化。”[點擊詳細]

反思文化的遺産傳承

和旅遊開發一樣,“文化産業熱”也隨之興起。對此,陳同濱認為,文化産業的開發有它自身的范疇和目標,我們有必要區分文化産業和文化遺産的性質定位。“在人類文明與文化的發展史上,敬畏與神聖感是對社會物欲過度的有效遏制,是人類社會健康發展的基本保障。我們的文化遺産應當是為支撐一個民族的文化自信服務的,這是民族文化復興的大業。”陳同濱解釋道,文化遺産是民族的精神家園和精神棲息的家園,文物見證了歷史,將激發、寄托和弘揚了民族精神、人文精神,通過文物價值的揭示,呼喚我們理解和肯定祖先智慧,進而增強了民族的自信心、自尊心。[點擊詳細]

010020021690000000000000011200000000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