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客戶端上海10月18日電(記者 許曉青)琵琶窈窕,箜篌翩翩……古代絲綢之路上中西交融的兩件代表性樂器,如今在國際樂器展覽中也備受矚目。
近日在“2023中國(上海)國際樂器展覽會”(簡稱上海國際樂器展)上,“80後”琵琶製作師與大師級琵琶演奏家展開對話;六台現代箜篌你呼我應,在少年演奏者手中躍動起靈性的音符;作曲家、演奏家、樂器考古專家等相聚一堂;還有一批倣敦煌洞窟壁畫樂器集中亮相……留下一幕幕精彩場景。
從琵琶到箜篌,人們在“久違”的上海國際樂器展上聆聽感悟中國民族音樂的雅音、正聲。
敦煌洞窟壁畫樂器“活”了
笛、簫、笙、鼓、箏、篳篥、琵琶、箜篌……上海民族樂器一廠有限公司(簡稱上海民樂一廠)歷時多年研發完成的“樂鳴敦煌”系列倣敦煌洞窟壁畫樂器,10月11日至14日集中亮相上海國際樂器展。
2023年10月11日,敦煌樂舞表演者展示上海民樂一廠最新倣敦煌洞窟壁畫系列樂器。(受訪機構供圖)
歷時半個多世紀,打造中國民族樂器“敦煌”品牌的上海民樂一廠,在512平方米的展區內,專門設置了一處模擬的“敦煌洞窟”,其中陳列了“樂鳴敦煌”系列倣敦煌壁畫樂器的主要器型。
以琵琶為例,有倣莫高窟第148窟長梨形四弦四項直頸琵琶、倣莫高窟第285窟長梨形五弦四項直頸小琵琶、倣莫高窟第285窟柳葉形四弦四項曲頸琵琶、倣莫高窟第331窟長梨形四弦四項曲頸琵琶。
在“樂鳴敦煌”系列中,與“琵琶家族”歷史淵源最近的中國古老樂器——阮,有倣莫高窟第220窟的五弦花形曲頸中阮等。
上海民樂一廠在展區內設置了一處模擬的“敦煌洞窟”,展示“樂鳴敦煌”系列倣敦煌壁畫樂器的主要器型。(受訪機構供圖)
據介紹,“樂鳴敦煌”系列倣敦煌洞窟壁畫樂器是在敦煌樂舞研究專家高德祥親自主導下,從7000余件在現存敦煌洞窟壁畫上出現過的樂器形象中,選擇出具有代表性的樂器,經歷重重技術攻關,最終完成了這一系列樂器的仿製。目前該系列共計51件,涵蓋了吹、拉、彈、打四大類樂器,較全面地反映了壁畫所記述的我國古代時期樂器發展的實際狀況。在這些仿製樂器中,有吹奏樂器10件、拉弦樂器4件、彈撥樂器32件、打擊樂器5件。
上海民樂一廠負責人&&,這一仿製項目致力於再現“絲綢之路”上樂器大薈萃的真實情形,希望以“敦煌”品牌樂器為載體,持續促進中外音樂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
切磋弦上技藝,能“文”亦能“武”
在為期四天的樂器展上,上海民樂一廠還推出了與英國國家美術館合作的“融貫東西”系列樂器,其中以莫奈鳶尾花作品紋樣為裝飾主題的古箏,最受演奏家和愛好者歡迎,一推出就有買家預訂。此外,富含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元素的如詩如畫系列、敦敦愛樂系列也頗受矚目。
上海民樂一廠倣榆林窟第3窟鳳首12弦豎箜篌亮相上海國際樂器展。(受訪機構供圖)
令民樂同行矚目的是,展覽期間該廠還特別延續傳統,邀請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會長、著名琵琶演奏家吳玉霞與“80後”琵琶製作師火曉傑展開了一場精彩的“技”“藝”對談。
2023年10月12日,吳玉霞(右)與琵琶製作師火曉傑對談琵琶的“技”與“藝”。(受訪機構供圖)
在講座中,吳玉霞從演奏者視角暢談了琵琶的“文曲”和“武曲”如何依靠樂器本身的質量、弦的品質及係弦的巧妙方法等,來實現音準和音色臻於完美的目標。與之相呼應,火曉傑則從琵琶工匠的角度剖析了琵琶的發聲原理,以及工藝本身的重要性,及其對琵琶“文曲”“武曲”演繹的影響。
“能‘文’,亦能‘武’,或許是很多琵琶演奏者所追求的,我和火師傅的對話,是希望為大家呈現,樂器工藝對‘文’‘武’雙全的深遠影響,這是對21世紀我國民族樂器製作行業的致敬,也是一門講求精準的學問,引發大家的思考。”吳玉霞説。
2023年10月12日,吳玉霞、吳琳在上海國際樂器展演繹琵琶與箜篌合奏《春江花月夜》。(受訪機構供圖)
吳玉霞還在展會主辦方安排下登上名家講壇,以“談彈琵琶”為主題,解析樂器發展歷史。她還邀請中央民族樂團箜篌首席、著名演奏家吳琳合奏一曲《春江花月夜》,揭秘琵琶與箜篌——這對民族樂器“姐妹花”,如何以音韻和旋律實現相輔相成、相互扶持。場內座無虛席,人們屏息凝神,徜徉在民樂盛宴中。
從琵琶到箜篌,透視前世今“聲”
樂器展上,在上海民樂一廠展區,既能看到多姿多彩的倣敦煌壁畫款琵琶,也能看到歷史上幾乎同時出現在壁畫中的各式箜篌的高倣件。人們注意到,復原的古箜篌與現代箜篌各有千秋,同室展覽,更是氣象萬千。專家解讀,從琵琶與箜篌的視角觀察我國民族音樂,可以從中發現民樂的前世今“聲”——既有傳承,更有創新。
2023年10月11日,吳琳(左前一)講解復原古箜篌發聲原理。(新華社記者許曉青攝)
著名箜篌演奏家吳琳為本屆上海國際樂器展帶來了國內最權威的箜篌知識解讀講座,這也成為該展覽主打的中國民樂形象展示活動之一。這是一場集講授、對話、表演及珍貴視頻展示於一體的箜篌知識公開課。上百位箜篌愛好者、樂器廠家代表,以及全國主要城市箜篌推廣團體的負責人到場聆聽。
吳琳在主講過程中,先深入淺出地介紹了古代箜篌與現代箜篌的異同,同時她還邀請吳玉霞會長,瀋陽音樂學院教授、遼寧省特聘教授賀志凌,中國音樂學院作曲係教授、博士生導師劉青,一同講解“箜篌的前世今‘聲’”。
長期從事箜篌考古研究的賀志凌教授介紹了目前我國境內發現古箜篌的大致地理分佈。她説,截至目前境內發現的古箜篌數量已達到24件,主要分佈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這些文物也印證了古代絲綢之路在音樂領域東西交流交融的場景。
作曲家劉青曾為箜篌專門創作多首協奏曲、重奏曲,講座上播放了《點軌跡》《琴弦上的葉爾羌》《樂舞·翩躚》等劉青知名作品的片段,她在現場就個人創作初衷和曲目細節進行了逐一講解。
2023年10月11日,元和箜篌樂團的小演奏員在吳琳指導下現場演繹多首箜篌作品。(新華社記者許曉青攝)
元和箜篌樂團的6名小演奏員也在這場講座上翩翩登&。在吳琳的悉心指導下,她們依次演示了使用復原古箜篌、現代箜篌進行獨奏、重奏等。共計6首作品,每一段曲目表演完畢,都贏得熱烈掌聲。
在講座對談環節,吳玉霞從琵琶演奏的角度分析指出,在民族樂器中,箜篌與琵琶有着多重緣分,兩者都是在中西交流過程中“抵達中國、扎根中國”的外來樂器,兩者的音色也形成互補,作曲家、演奏家都偏愛將兩者搭配起來,呈現雅樂、正聲。
細心的觀眾還發現,單是在這場講座上亮相的現代箜篌數量就超過十五台,包括復原古箜篌、手撥轉調箜篌、半踏板轉調箜篌、全踏板轉調箜篌等。吳琳説,隨着箜篌的社會認知度增加,民族樂器廠家,如四川成都的海森天音樂器製造有限公司等在行業內長期鑽研生産流程、提升樂器品質,這也讓箜篌人備受鼓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