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了三個手機,七個搶票軟體,買了加速包,還是沒搶到回家的票。”國慶前夕,這樣的場景不斷上演。當“開票即候補”成為節假日出行常態,第三方搶票軟體的“VIP通道”“光速搶票”仿佛給旅客遞去“救命稻草”。然而鐵路12306早已明確:加速包無法實現優先購票。明知是“偽優先”,仍有不少人甘願買單,這既暴露了焦慮催生的消費陷阱,更折射出票務服務優化的現實需求。
打開搶票軟體,“VIP加速成功率提升90%”的彈窗強勢推送;選定車次,“付費升級通道”的按鈕格外醒目。這些精心設計的話術,將概率事件包裝成必然,精準拿捏旅客的急切心理。但實際上,12306的排隊系統遵循“先來後到”,加速包只是反復刷新、自動候補的機械操作。
更糟糕的是,這些軟體的“加速”,反而可能添亂。大量搶票軟體高頻刷新,加重&&服務器負擔,導致用戶操作卡頓。部分軟體還會默認勾選“捆綁服務”,讓旅客多花冤枉錢。甚至有軟體借搶票收集用戶信息與12306賬號密碼,埋下信息洩露隱患,旅客可能票沒搶到還落得“信息裸奔”下場。
搶票軟體活躍多時,源於供需矛盾與監管盲區。一方面,節假日鐵路運力緊張仍是客觀現實,一票難求的焦慮長期存在,為第三方&&提供了生存空間;另一方面,對搶票軟體的監管仍需加強。雖明確其無官方授權,但對虛假宣傳、誘導消費處罰輕,多為口頭提醒。同時,12306候補機制關鍵信息透明度低,旅客對官方渠道信任不足,轉而尋求第三方“突圍”,進一步助長了亂象蔓延。
破解搶票加速包亂象,亟待以“真服務”替代“偽加速”。12306作為官方購票主渠道,需進一步強化服務效能,一方面優化候補機制,公示候補成功率,解讀優先級規則,讓旅客看到希望;另一方面升級反作弊系統,依法打擊外挂式購票。同時,多渠道科普“加速包無效”,讓真實信息跑在虛假宣傳前面,引導旅客理性購票。
團圓的期盼再迫切,也不該被套路裹挾。這既是出行服務應有的溫度,更是市場監管必須守住的底線。有關方面應拿出系列措施,針對搶票軟體虛假宣傳問題開展專項整治行動,重罰宣稱“優先購票”的&&,公開曝光典型案例;規範收費與退款規則,嚴查自動續費、捆綁消費等侵權行為;加強數據安全監管,切實保障消費者知情權、財産權與隱私權。
廣大旅客也需保持理性,認清官方購票渠道,優先選擇候補購票、關注臨客加開、錯峰規劃出行。若遭遇加速包無效、退款難等問題,及時向12315&&、鐵路監管部門投訴維權,用法律手段維護自身權益。
節假日出行的痛點,需要運力提升、服務優化的“真解藥”。唯有讓官方渠道更可信、監管手段更有力、消費環境更透明,才能讓旅客不必為搶票憂心、為“加速”買單。(孔德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