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記者王志艷
站在“天津之心”336.9米的高空觀景&上,目光所及之處,蜿蜒的海河如一條時光緞帶,串聯起三岔河口的漕運記憶與津灣廣場的現代繁華。
天津,這座因河而興的城市,正以其獨特的智慧詮釋着傳統與現代的和合共生——歷史文脈與現代創新在海河兩岸共舞,不是簡單的並存,而是深度的交融;不是表面的拼接,而是基因的重組。
從“天津之心”俯瞰城市(天津環球金融中心供圖)
在天津的城市更新中,歷史建築被賦予了新的敘事能力。比如民園1920街區的改造提供了破解“圍墻困局”的樣本——通過拆除圍欄、轉化低效空間,將封閉院落變為開放的文化載體。物理空間的改變,彰顯出城市發展理念的革新:歷史不是被束之高閣的“文物”,而是可以融入現代生活的活性因子。
天津民園市民文化廣場(天津和平區委網信辦供圖)
天津對傳統文化的傳承保護,跳出了簡單的“博物館式”的保存模式,而是致力於讓傳統“活”在當下。第一機床總廠的老廠房變身硬核現代藝術風的天津機床工業博物館,天美藝術街區裏曹禺創作《日出》的小樓被改造為戲劇工作坊,歷史空間獲得了新的藝術生命;楊柳青民俗文化館運用全息投影技術,讓非遺年畫中的門神“走”下畫紙與游客互動;吉鴻昌舊居開發的《紅樓密影》實景解謎游戲,通過破譯密碼、對話虛擬NPC等互動方式,使紅色教育變為沉浸式體驗……類似這樣的創新性改造還有很多。
它們提供的啟示在於,傳統文化的生命力在於持續不斷的創造性轉化。當傳統元素能夠回應現代人的情感需求、審美趣味和體驗方式時,它們就能獲得新的時代價值。也只有讓傳統“活”在當下,才能真正“傳”向未來。
由第一機床總廠老廠房改造的天津機床工業博物館內景(新華網王志艷攝)
吉鴻昌舊居紀念館內場景(吉鴻昌舊居紀念館供圖)
天美藝術街區場景(天美藝術街區供圖)
真正的創新從來不是無源之水,恰恰需要深厚傳統作為土壤。正如天開高教科創園深具意味的命名——“天工開物”的古老智慧與新質生産力的培育發展在此相遇。這裡不僅是科技創新的策源地,更是文化創新發展的實驗場。科技創新與文化自信的雙向滋養,拓寬了天津追求高質量發展的道路。就像園區的發展理念所示:“天開是每一顆充滿夢想和激情的心靈,在夜以繼日的追逐中造就的未來之路。”
天開高教科創園打造創新高地(天開高教科創園供圖)
“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潤城、以文興業”。站在“天津之心”的環形玻璃幕墻前俯瞰到的,不僅是一座現代都市鳴奏出的津派文化新韻,更是一部用老磚瓦、年畫、代碼等共同書寫的城市發展智慧。當傳統被賦予當代表達,當創新紮根文化沃土,城市自能獲得生生不息的生命力。這是天津獨特的“和合”之道,也是它向世界展示的“何以中國”的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