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藥片太大難以下咽,很多人會想著掰開或者碾碎了吃。媒體調查發現,網絡上各種磨藥、切藥神器銷售火爆,不少老年人都在靠這些工具服下原本自己不太好咽的藥物,但其實這些都不能盲目使用。南京同仁醫院藥學部晁瀅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很多片劑因特殊的設計或成分的特性,掰開或碾碎可能影響療效或增加副作用,從而給身體帶來傷害。
兒童用藥需“靠掰靠猜”,早已引發社會廣泛關注,並正通過提高用藥研發水平和應用能力等方式逐步解決。然而,成年人的類似煩惱卻長期被忽視。現實中,不少老年人因吞咽功能減弱,不得不借助切藥器、磨藥器等工具處理藥片;部分中青年患者因服用大劑量藥片或特殊劑型,同樣面臨“吞不下、不敢分”等難題。還有患者誤以為“有刻痕就能掰”,卻不知靶向藥、化療藥等特殊藥品即便有分割線,也需經醫生確認後才可分割。這種現象既暴露了部分患者用藥知識匱乏,更折射出藥品設計與用戶需求之間存在脫節。
藥品劑型與劑量設計不科學,是導致“掰藥困境”的重要誘因。一方面,當前市場上,部分普通片劑沒有充分考慮分割後的毒副作用,進而對風險進行必要提示。如阿侖磷酸鈉片等對黏膜有刺激性的藥物,若被分割可能引發潰瘍,而腸溶片、緩釋片等特殊劑型,因需要維持特定釋放環境,分割後可能失效或産生毒性。另一方面,某些藥品雖標注可沿刻痕掰開,但不同廠家的工藝差異可能導致實際可分割性不同。設計標準不統一、用戶判斷難度大,導致患者在需要掰藥時面臨較大風險。
破解這道難題,關鍵在於讓藥品開發與生産更加人性化。藥企應主動優化劑型設計,針對吞咽困難人群開發液體、分散片、微型片等易服用劑型。此外,在包裝上還要明確標注“可分割”“不可分割”等提示,並統一刻痕標準,避免因工藝差異造成用戶誤解。醫療機構與藥店則需要加強用藥指導,通過發放分割器、提供定制化服務等措施,幫助患者科學處理藥片。
藥品説明書字體過小納入適老化改造,為解決“掰藥難題”提供了借鑒和啟示。如果説字體調整是信息傳遞的優化,那麼藥片易服性改造則是使用體驗的升級。將“藥片難以下咽”納入適老化改造範疇,既是對特殊群體的關懷,也是對普遍需求的回應。相關部門應&&政策,鼓勵藥企在研發階段納入易用性評估,推動行業標準的完善。
值得提醒的是,判斷藥品是否可以掰開吃,除了看劑型、檢查藥片是否有“刻痕線”之外,還要詳細看説明書、遵醫囑用藥。有時候藥品因保存不當破損開裂,這也相當於被“掰開”,同樣存在風險。如果自己不能判斷藥片是否可以掰開服用,可以諮詢醫生或者藥師。此外,不同藥物的服用時間和先後順序也很重要,否則可能影響療效或引起不良反應。比如中藥和西藥之間通常間隔半小時左右,滋補藥品適合飯前服用,對胃腸道有刺激的藥物則應在飯後半小時服用。
成年人“藥品掰着吃”難題,是公共健康領域的人性化課題。為此破題,既需要患者提升用藥安全意識,更依賴藥品生産、醫療服務、政策制定等環節的協同改進。只有藥片設計從“功能導向”轉向“用戶導向”,用藥指導從模糊建議變為精準服務,方能幫助成年人走出“掰藥困境”,讓患者用藥普遍變得更加便捷和安全。 (時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