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評玩“消失” 信任亦丟失-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7/10 10:00:06
來源:廣州日報

差評玩“消失” 信任亦丟失

字體:

  近期,有不少消費者反映,自己吐槽某商品不好用的差評帖,莫名其妙就消失了。與此同時,好多直播電商&&的差評區裏,充斥的竟然都是各種好評。(7月8日央視《財經調查》)

  如今先看評價再購買,已經是不少朋友網購前的“標準動作”。只是,當你看到那些動輒過萬、99%以上的好評率,質疑其數據真實性之餘,是否也會感到困惑,“差評”去哪兒了?

  事實上,早在前幾年,部分網購&&已不再設置“好中差”的直觀分類,取而代之的是以關鍵詞的形式呈現評價。然而,這些關鍵詞評價不僅以正面居多,而且為數不多的負面評價還會被“折疊”起來,若你不主動點開,基本上不會看到。更有消費者反映,自己打出的差評常常出現“僅自己可見”的情況——當其使用其他賬號瀏覽時,卻發現差評遲遲刷新不出來。由此可見,或許差評並非“消失”了,而是被人為“雪藏”了。

  網購&&的評價系統或已不可輕信,那主打點評屬性的社交&&呢?遺憾的是,它們也已“淪陷”。除了充斥着各式各樣真假難辨的“誇誇帖”之外,還有各種隱藏在替代暗語裏的水軍機構。它們的刷評策略更加簡單粗暴——直接通過招募普通用戶偽裝成“已購用戶”,在評論區大量發布頗具誘導性的虛假好評。比如“後悔沒早買”“用過都説好”等常見話術,有的更是“踩一捧一”。總之,用戶若一時不慎,確實容易被其帶偏。

  為何商家和&&都熱衷修煉“差評消失術”?無非利益驅動使然。對商家來説,一個好評或許不能帶動多少銷量,但一個差評卻有可能“連累”一片。這不只是擔心差評會勸退消費者,更忌憚&&的算法懲罰,比如減少曝光量、流量推送等。這對於“靠流量吃飯”的網店而言,無疑是掐住了命脈,對差評避之不及也不難理解了。

  &&作為管理者,本質上仍是流量利益共同體,與商家存在“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緊密&&。這反映到評價體系上,常見於&&對評價的差別對待,比如為刷好評“開綠燈”,對差評卻反復“審校”。此外,差評常伴隨着消費糾紛,也意味着需&&介入處理,耗時耗力不説,還有可能引來法律風險。既然大大方方地“亮差評”吃力不討好,&&自然更傾向於“一蔽了之”。

  差評或許可以隱藏,甚至“消失”,但體驗卻不會。企圖用虛假“零差評”來糊弄消費者的商家,大多都會被居高不下的退貨率“教育”。對&&而言,虛假好評換不來回頭客,卻有可能喚來更多“射利之徒”——看似商家、刷評者各取所需、各得其所,實則代價是透支&&的公信力。商家口碑崩了,或許換個名字就可重新開張;而&&信任塌了,這筆賬恐怕就難算了。

  説到底,真正健康的電商生態需依託真實評價推動商家優化産品,而非掩蓋問題。(陳文傑)

【糾錯】 【責任編輯:馬若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