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道,目前,我國擁有超1000家垃圾焚燒廠,佔全球總量近50%,垃圾焚燒處理能力超110萬噸/日,規模超過美國、歐盟、日本的總和。數據顯示,2024年全國城市生活垃圾清運量達26236.62萬噸,無害化處理量為26198.58萬噸,焚燒處理佔比78.9%,避免了大量垃圾侵佔土地和污染土壤、水源。
破解垃圾處理這個世界性環保難題,將先進的技術設備、完善的標準體系和成熟的運營經驗帶向世界。中國為世界提供了先進經驗。
政策支持持續深化完善是關鍵。生態文明建設是關係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基於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定力,我國將垃圾焚燒確定為生活垃圾處理的主導方式,&&鼓勵和規範並舉的一系列政策,引導垃圾焚燒産業健康發展。比如,將垃圾焚燒設備列入“國家鼓勵發展的環保産業設備(産品)目錄”;確立垃圾焚燒發電標杆電價,要求電網企業全額收購垃圾焚燒項目的上網電量;通過綠色金融等政策引導社會資本投入……一系列利好政策持續加碼,吸引大量企業進入垃圾焚燒發電行業。與此同時,嚴密考慮垃圾焚燒關係民生福祉、生態環境的特殊性,持續完善監管政策,通過明確嚴格的排放、能效等標準,推動規範運營、淘汰落後産能。鼓勵與監管雙管齊下,為垃圾焚燒行業健康快速發展創造了良好環境,推動企業向“大型化、智能化、資源化”邁進。
當今世界,綠色技術是各國競爭的重點。我國科研機構、企業通過自主創新實現了垃圾焚燒技術從“跟跑”到“並跑”乃至“領跑”的跨越,在焚燒裝備、爐溫控制、廢氣處置等領域達到世界領先水平,打造了環境科技領域的“中國名片”。例如,我國在超低排放技術領域的突破,使得垃圾焚燒發電廠的污染物控制達到世界頂尖水平,煙氣關鍵指標穩定優於歐盟標準;飛灰和爐渣資源化利用率超60%等技術革新,為企業帶來了更好的收益。
基於“中國製造”的全産業鏈,中國垃圾焚燒發電企業憑藉“技術+資本+運營”的立體競爭優勢,從規劃設計到裝備製造再到智能管理、運營標準,“走出去”步伐持續加快。數據顯示,2025年中國垃圾處理設備出口額將突破50億美元。此外,中華環保聯合會統計,截至2025年5月,中國企業參與海外垃圾焚燒項目(含已簽約)達79座。在東南亞、中亞等地,採用中國技術和標準建設的垃圾焚燒發電廠不僅解決了垃圾處理難題,還為當地提供了清潔電力,推動了經濟結構的綠色轉型。面對中東高熱值工業固廢、東南亞高濕度生活垃圾等差異化的場景,中國企業提出創新性的技術方案,打破了歐美企業長期佔據的優勢。垃圾焚燒産業“走出去”,成為中國參與全球環境治理、國際綠色發展的重要一環。
需要指出的是,在通過垃圾焚燒“無害化”解決垃圾問題的同時,還需要我們凝聚全社會合力,充分發揮垃圾分類、循環經濟等政策的引導作用,積極倡導綠色生産方式、生活方式,推進廢棄物的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從源頭減少垃圾産生量。同時在規劃、建設、運營中精打細算,不斷提升垃圾焚燒廠相應資源的利用效率。 (張福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