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廉價纖維製品下腳廢料加工製成的化纖棉被,冒充“一級長絨棉”被芯銷售,已成為公開的“秘密”。記者調查發現,一些作坊式小工廠回收化纖紗線等下腳廢料,粉碎製成絮狀,經流水線再加工後,一床床雪白的“棉被”便出廠銷往全國。(2月10日澎湃新聞)
未經消毒處理,潛藏致病菌與化學殘留的風險,含棉量低至百分比個位數……劣質棉被之劣,令人瞠目。面對消費者質疑,&&小二卻堅稱不售假,上架商品均經過了嚴格資質審核。處理升級後,&&客服專員竟然“反咬一口”,質疑第三方檢測報告真實性,還“懷疑送檢的不是同一條被芯”。儘管&&後來作出了調整,但維權場面一度如此怪誕,讓人不由得懷疑,所謂的電商“工廠直供”怎麼就成了劣質産品的庇護所?
在工業互聯網的風口下,電商“工廠直供”模式聚合海量工廠資源,幫助電商解決找工廠難、小單試單難等供應鏈痛點,順應了小批量、定制化的市場需求。在&&上,電商與工廠無縫對接,産品與服務信息本該更加透明化。然而,據媒體調查,消費者無法直接&&涉事商家,更看不到商家信息,就連産品的頁面描述與配圖也是“盜圖”。商家與廠家“集體隱身”,“黑心棉”産業鏈便有了滋長的溫床。那些衝着&&有保障才下單的消費者,不期遭遇&&的冷漠,該是多麼心寒。
如果任由&&“裝睡”,新業態、新模式恐怕逃不過信任危機。依照法律規定,電子商務&&經營者應當對&&內經營者的真實性、合法性進行審核,並記錄、保存信息。電商&&應加強審核與管理,提高“工廠直供”准入門檻,完善消費者投訴與維權機制。監管部門則應強化監管,督促&&切實擔起責任,嚴厲懲戒制假售假行為。消費者要保持理性與警惕,不要被不正常的低價所迷惑。從長遠來看,只有讓消費者放心消費,新業態、新模式才有美好的未來。(楊博)
【糾錯】 【責任編輯:康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