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深圳一區因為期末試卷太難延時20分鐘”衝上熱搜。僅選擇題就有不少題目不僅需要考生“理解”數學知識,還要考生“理解”文字含義才能作答。比如“下列成語所描述的事件中,( )發生的概率最小”,共有“海底撈針、瓜熟蒂落、旭日東昇、水滴穿石”選項。有家長疑惑:這還是數學題嗎?此次深圳南山區四年級數學期末考試計劃90分鐘,一共36道題,整整6頁A4紙,僅算下時間,平均每道題150秒鐘,即兩分半鐘一道題。在這兩分半鐘,學生需要讀題、理解、思考、計算、書寫。(1月14日《成都商報》)
對這套數學試題,有的老師覺得是創新,比以前的考題具有較大的新穎性、開放性、靈活性,減少了需要進行數學計算的題目,在考查學生計算能力的基礎上,考查了學生將所學知識應用於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考查了學生是否掌握一些額外的知識點與社會熱點,是否具有一定的語文基礎和邏輯推理能力。筆者承認出題人出這套數學試題下了很大的功夫,想把試題出得有意思。但不要忘記,答題人是小學四年級學生,評判這套試題的難易,不應少了學生視角。
正如一些家長向媒體反映的,這套試題很多題目都寫得很詳細,文字太多,光把題目全部讀完時間就沒了。老師對小學四年級學生,是否教會他們只看有效信息,與考題關係不大的文字一眼瞟過,以便提高答題速度呢?想來,大多數小學四年級學生是不知如何只抓題幹、只抓題眼的。
這場考試有關於神農結繩的題、關於李子柒非遺的題、關於成語描述事件發生概率的題,還有估算新聞報道字數的題目等。有老師覺得,學生不認識李子柒不重要,李子柒換成小明,題目也成立。問題是,小學生好奇心強、聯想豐富,既然李子柒出現在堂而皇之的期末試卷中,恐怕大多學生都要搜腸刮肚半天的。
將數學知識與其他學科如語文結合,也是可以且必要的,但要掌握度和量。有網友如是吐槽,“我懷疑這套數學題是語文老師出的,裏面全是閱讀理解,學了一粒沙,考的撒哈拉;平時教人做饅頭,考試卻要人做滿漢全席。”這場讓人覺得更像語文考試的數學考試,並沒有掌握好學科融合的度和量,大有為跨學科而跨學科,將跨學科的價值凌駕於數學考試的價值——考查學生掌握數學基礎知識情況之上的嫌疑。
進一步説,這套小學四年級數學試題,仍是偏題怪題的翻版。近年來,即使我們的中小學教材難度降低,也未必能給學生減負,因為中小學考試哪怕只是平時檢測,往往是“超標考試”——考試內容大多遠遠超出考試大綱的範圍和要求,一些偏題怪題“神題”總是把學生乃至“博士家長”“教授家長”考得焦頭爛額。為對付“超標考試”,家長們不得不給孩子多買教輔資料多做題,不得不四處給孩子報讀“B卷班”“提升班”“衝刺班”等。為給學生減負,各地相關部門對“考試超標”的現象,不應視而不見。
必須強調的是,考試為的不是考倒學生,也不是用來供老師“炫”出題本事的,而是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測評,檢驗真實的教學效果, 難度必須適中。難度過高、閱讀量大的考試考倒學生,只會讓學生産生挫敗感和焦慮情緒,甚至産生厭學情緒,患上“考後綜合徵”。降低考試難度,讓考試難度和學生的知識儲備和認知水平相匹配,這是未來教育減負應重點考慮的。(何勇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