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咬文嚼字》編輯部發布2024年度“十大流行語”,分別為:數智化、智能向善、未來産業、city不city、硬控、水靈靈地、班味、松弛感、銀發力量、小孩哥/小孩姐等語句。
隨後,《語言文字周報》編輯部也發布今年“十大網絡流行語”,偷感、草&班子/世界是一個巨大的草&班子、班味、那咋了、水靈靈地××、古希臘掌管××的神、city/city不city、包××的/包的、紅溫、搞抽象等詞語入選。
《咬文嚼字》和《語言文字周報》都由官方機構主辦,但兩者評選覆蓋面和側重點不同。前者選擇“語料”範圍包括傳統媒體在內的所有媒體,後者專注於網絡媒體,因此,彼此評出的“年度流行語”區別較大。這在不同&&及差異化算法加持下,不同媒體的“語料”篩選出不同熱度的流行語,不足為奇。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機構評出的2024年“十大流行語”,並未像往年那樣收穫較為一致的好評。不少網友覺得有些入選詞語“流行度不高”,例如:“水靈靈地”“小孩哥/小孩姐”“偷感”“古希臘掌管××的神”“包××的/包的”“紅溫”“搞抽象”等,它們或有明顯“陌生感”,或實屬“小圈子用語”,或釋義牽強附會,或近似“生搬硬造”,或感覺“莫名其妙”,或被疑“為了湊數”。
對此,主辦機構並作出實質性否認。據澎湃新聞12月19日報道,《咬文嚼字》雜誌編輯施雋南介紹説,“年度流行語”評選應當堅持三個標準:一是詞語在當年的流行度較高;二是具語言學價值,不乏創新性;三是有社會學價值,能反映當下人們的生活或心理狀態。但是,符合這些標準的詞語,“近年確實越來越少”,大家覺得有些入選詞語“完全沒見過”,與評審專家和編輯部的感覺其實“比較一致”。
提到個中原因,施雋南認為,主要是各&&算法推送,使得人們接收常用&&外的信息變得困難,形成“信息繭房”,致使流行語的圈層化越來越明顯,不同媒體受眾對流行語的感知存在很大“溫差”。這種情況下,要想評選出意見較為一致的“年度流行語”,已越來越困難。
評選“年度流行語”,可在一定程度上?傳遞時代脈搏、?彰顯表達多元、促進語言創新、引領社會發展。但是,移動互聯時代,在符合標準的詞語“確實越來越少”的情形下,主辦機構不應再拘泥於傳統,而應重新審視這項連續舉辦了十多年的評選活動,與其每年必定評出“十大流行語”,不如與時俱進、打破慣例,堅守標準、寧缺毋濫,少評幾個也無妨,甚至像英國《牛津英語詞典》每年只評出一個“流行語”,也未嘗不可。只有這樣,才能讓評選出的“年度流行語”名實相符,並經得起公眾推敲和歷史拷問。(徐林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