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關於“多地清理無實際意義的中小學教師值班值守”的消息引發熱議。(7月16日澎湃新聞)
“報告校長,一切正常,操場和教學樓都沒有被偷。”這句調侃,揭穿了教師假期值班形式大於內容,也道出了當事人的心酸無奈。
如果要給教師的非教學負擔排個序,假期值班肯定“名列前茅”。學校明明有保安、有監控,卻非得拉上對安保工作不熟悉的教師充數,還美其名曰“為應對突發事件”。恕我笨拙,作為旁觀者,實在想不出空蕩蕩的校園裏會有什麼“突發事件”,恐怕值班更多是為了應付那通隨時響起的查崗電話罷了。
可是,這通電話或許本就不該“響起”。從情理來看,將寒暑假還給老師天經地義。寒暑假是教師平日繁重工作的一種調節,“不打擾”是對他們的尊重和體貼。從法理上講,享有寒暑假是法律賦予教師的合法權益。教師法明確提到,教師享有寒暑假期帶薪休假的權利。可見,給教師安排假期值班,於情於理都説不通。
然而,假期值班卻以慣例的形式執行到現在,還出現了層層加碼的情況。究其根源,恐怕還是官僚主義、形式主義作祟——有人把形式當成管理,把值班看作指令。於是,當上面有要求(假期必須有教師在崗),下面就會有形式主義的應對(學校給教師攤派值班任務)。與此同時,在上級部門掌握着教師考核與評價權的背景下,“教師假期值班”更有異化的味道。現實中,不少教師之所以一邊抱怨不止、一邊又老老實實坐回工位,大多也是擔心漏接那通“突然問候”的電話,以及怠慢某次“突然到訪”的檢查,最終影響自己日後的評優評級。
如今,多地發文明令禁止學校安排教師假期值班,這無疑是個積極信號,值得進一步推廣。當然,把寒暑假還給教師只是一方面,為教師減負的最終目的,還是要將其從複雜繁重的非教學負擔中解放出來,讓教育的歸教育。近年來國家也有相關動作,&&的一系列政策發出了“讓教育輕裝出行”的強烈信號。
説到底,要遏制那只形式主義的“大手”,別再讓它伸進校園,除了學校自身要向形式主義説“不”之外,還需要各地教育部門給予必要的支持,盡快跟上步子,把政策落實落細。期待“禁止暑假值班”成為一種新風向,推動各地加大整治形式主義的力度,把減負減到位,切實減輕中小學教師身上的擔子,從而營造更加積極、健康、包容的教育環境,讓老師得以安心休假、專心教學。(陳文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