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考的不是公務員崗,但招聘單位體檢參考的是《公務員錄用體檢通用標準(試行)》——多名慢性病患者告訴北京青年報記者,除了公務員和事業單位,很多國企和私企也用該體檢標準來篩選求職者,導致他們求職選擇受限。
在快速變化的現代社會,對多樣性的接納與包容已成共識。然而,慢性疾病患者在尋找工作時常常面臨隱蔽的障礙——體檢成為一道難邁的坎。近年來,有關入職體檢成為就業攔路虎的報道屢見不鮮:有的因脂肪肝、高血糖,有的因“轉氨酶偏高”,還有的不知因哪項檢查不合格被拒……被“卡住”的就業機會,引發人們對職業錄用體檢標準的廣泛關注。
不可否認,由於勞動能力與勞動者健康狀況直接相關,體檢歷來是必不可少的招錄環節。過去,體檢項目多側重於排除急性、傳染性疾病,旨在保障工作環境的安全與衞生。但隨着醫療水平的提高,有些在過去是嚴重、無法治愈的疾病,現在已經完全或基本能夠治愈。何況,慢性病已是全球最主要的健康挑戰之一,不能簡單地將之與不能工作畫等號。如果因為一些“小毛病”,把擁有專業技能和工作經驗的人拒之門外,既有礙於勞動者合法權益,也不符合社會發展實際。
於是,一個現實問題擺在眼前:體檢標準是不是也該與時俱進?某種程度上,“公務員體檢標準”本身就是與時俱進的産物。拿曾令人談之色變的乙肝來説,從2003年我國首例涉“乙肝歧視”的行政案件勝訴,到2005年&&的《公務員錄用體檢通用標準(試行)》取消對乙肝攜帶者的限制,這一群體的求職困境得到了極大改善。此外,地方探索也在發力。基於地中海貧血高發區域的現實,廣西在今年5月&&《廣西壯族自治區事業單位公開招聘人員體檢通用標準(試行)》,告別了因地中海貧血徹底無緣入職事業單位的歷史。
明者因時而變,知者隨事而制。在職業市場中,公務員體檢標準如同一個風向標,引得不少用人單位“抄作業”。這樣一來,一旦標準值得商榷,帶來的負面效果也會被放大。近年來,各界呼籲完善職業錄用體檢標準的聲音越來越多。例如,建議放寬公務員錄用體檢標準,屢次出現在全國兩會“聲音”中。
用好標準“指揮棒”,關鍵是從實際出發。要更科學。基於現代醫療水平,體檢評估應綜合考慮個人的整體健康狀況、疾病管理能力及生活質量,而非單純依據疾病標籤。要更精準。謹防“一刀切”,針對不同工種、崗位制定差別化標準,該嚴格的嚴格,該放寬的放寬。要更公平。當消除誤解和偏見,注重考察工作能力,不給就業歧視留“後門”。而該與時俱進的,不僅僅是“體檢標準”,還有用人單位的務實品格。(張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