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的高校畢業季即將到來,相比往年,今年不少國內高校先後發文,就學生如何在畢業論文中使用生成式AI、AI代寫在論文中的比例等問題作出規範。(5月12日《北京青年報》)
AI技術正在對教育領域産生“衝擊波”。此前曾有媒體面向全國高校學生發起關於AI工具使用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84.88%的受訪者曾使用過AI工具,其中16.30%的受訪者經常使用AI工具。由此可見,AI在高校的滲透率確實不低。
對於AI論文寫作這個話題,許多人觀感不同。支持者認為,AI是可以與之産生思想碰撞、激發寫作者學術靈感的好助手。在人工智能背後龐大數據庫的輔助下,學生能夠更便捷地蒐集文獻、生成代碼,免去一些基礎性、重復性工作之苦,對於提高學習工作效率大有裨益。
而在這個問題的另一面,最常見的批評莫過於,AI寫作在學生之間風靡流行,或多或少會讓人産生惰性,影響他們的思考能力、創造能力。從學術倫理的角度來講,讓人憂心的還有人工智能所帶來的抄襲風險——因為過往寫論文可能需要你花費大力氣整理文獻綜述、做數據論證和組織語言文本,現在AI可以幫人類省去某些步驟、為剽竊大開方便之門。這是學術大忌,也是當下一些學術期刊拒絕AI參與寫作的緣由。
儘管各方看法不同,但有一個基本共識,就是明確反對捉刀代筆、剽竊偽造等學術不端行為。近期高校接連發布的有關規定,也都明確劃定了這條不可逾越的“紅線”,一些高校還提出今年要引用檢測服務系統加強對上述行為的規範。但在更細化、具體的規定上,比如AI的使用邊界和學術參與尺度上,還有很大的探討空間。
這就需要高校在教學設計和管理上多加思考、拿出對策。除了在技術層面對不當學術行為加以規制外,還可以專門開設AI學術規範的課程,提出更清晰的工具使用方法和規範(比如哪些行為屬於學術不端、哪些行為算合理使用等),引導學生遵守規矩,不逾底線。據我所知,有不少高校在本科階段就專門開設了針對學術寫作的相關課程,有條件的學校不妨將AI寫作規範也納入其中。
隨着人工智能的迅猛發展,如何使用AI技術為教育服務已是一個難以回避的現實。至於AI能否獲得有益使用,説到底取決於人的使用方式以及規則邊界的厘清。 (付迎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