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親隊伍中,幾名伴郎用磚頭砸碎玻璃、翻身進屋、強行開鎖;身穿奇裝異服的老人用紅線套住新娘,一路牽向婚禮現場;更有甚者將新郎捆綁在樹上,並往身上噴灑醬油、醋等調味品……近日,有媒體報道各地屢見不鮮的低俗、惡俗婚鬧現象,引發社會強烈關注。
婚鬧,於時代變遷中漸漸變了味。有學者考證發現,這一習俗由來已久——“為之賓客者,往往飲酒歡笑,言行無忌,如近世鬧新房之所為者,漢時即已有之。”從寓意講,婚鬧旨在創造和諧歡樂的氛圍,以更好破除新人的緊張感,民間也廣泛流傳“三日無大小”“鬧喜鬧喜,越鬧越喜”等説法。然而,一些地方的婚鬧慢慢褪去了以上美好的寓意,逐漸變成“低俗”“惡俗”的代名詞,網上不乏各類尺度大、下限低的“現場視頻”,讓人深感不適、避之不及。
婚鬧不是胡鬧,更不是侵害他人正當權益的理由。反觀現實中那些婚鬧“當事人”:有人認為婚鬧是喜事,“開玩笑無可厚非”“大家都是這麼過來的”;有人抱着“看熱鬧不嫌事大”的心態,在一旁為各種出格舉動鼓與呼;有人愛面子、重人情,即使遭受侮辱、受到侵害也認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鋻於此,不少婚鬧現場演變成為“審醜狂歡”的“事發地”,新人及其伴郎、伴娘團任一眾圍觀者捉弄取樂。此情此景下,低級趣味代替美好寓意,扭曲的得意代替純粹的愉悅。由此,以上婚鬧難言和諧與幸福,只剩胡鬧與傷害。
強行惡作劇、嘗試圖不軌,是傷風敗俗甚至違法犯罪,必須勇敢説“不”!需要強調的是,婚鬧應該在社會道德和法律規範允許的範圍內進行,違背當事人意願進行低俗、惡俗婚鬧的人,有可能會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從各地實踐看,有地方&&專門文件,明確“開展對天價彩禮、鋪張浪費、低俗婚鬧、隨禮攀比等不正之風的整治,建立健全長效機制”;有地方依據當地的《城市市容環境衞生條例》,就不良婚鬧導致“事發地”一片狼藉開出全市首張“罰單”;更有地方針對激起民憤的“兩男子猥褻伴郎”一事,警方依法妥善處理涉事者。“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揭開低俗、惡俗婚鬧的“蓋頭”,務必久久為功、多措並舉。
樹文明婚俗新風迫在眉睫,應循序漸進、因勢利導。須知,人們觀念的轉變非一朝一夕之變,這需要潤物無聲的滋養。從鼓勵新婚夫婦簽訂《“倡導文明婚禮、抵制陳規陋習”承諾書》,到發布抵制惡俗婚鬧行為的倡議書,再到開展倡樹文明新風的宣講活動,各地在培育文明健康婚俗文化方面積極探索、打造樣板,為促進婚姻幸福、家庭和諧提供了寶貴經驗,值得廣泛推廣。相信通過多元化的治理措施,不適應現代文明的婚鬧定會越來越少,從而真正實現為愛“減負”。 (靜 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