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元宇宙,又誕生了新晉頂流。這段時間,動漫角色“吉伊卡哇”的周邊商品,在年輕人中掀起熱潮。連夜排隊、限購一刻鐘、上架3天賣出800萬元……這一切只為幾個簡筆勾勒的卡通角色之火爆,讓局外人直呼“看不懂”。(5月7日上觀新聞)
“吉伊卡哇”何以登頂年輕人的“心水”榜單?作為“Chiikawa”的音譯,“吉伊卡哇”的中文直譯就是“小可愛”。僅從這個名字,觀眾就能對其呆萌的形象探知一二。不過,讓不少觀眾着迷的並非只有其可愛治愈的畫風——相較於其他呆萌IP呈現的歡樂情節,在“吉伊卡哇”的世界架構中,貨幣交易、考“除草師證”等情節都與現實生活深度關聯。以主角多次考證後出現情緒波動為例,這種“反烏托邦式”的劇情設計讓觀眾産生強烈共鳴,成為了很多人的“電子布洛芬”。
“電子布洛芬”,都在治什麼?
毫無疑問,這首先是顆“情緒藥”。當下,不少人疲於工作和生活,在網絡“海域”尋求精神釋放。於是,《甄嬛傳》《武林外傳》等下飯劇成為“電子榨菜”,為公眾的休閒生活增味;“線條小狗”“卡皮巴拉”“吉伊卡哇”等層出不窮的二次元IP,輪番擠佔年輕人的表情包。通過發送或治愈或“發瘋”的表情包,不少人找到了表達、宣泄情感的突破口,從而實現負面情緒、精神壓力的釋放。
這同樣是顆“社交藥”。提到喜愛二次元文化的原因,角色之間真摯而美好的情感,是吸引很多人“入坑”的關鍵因素。而在現實生活中,從貼吧、論壇到微博超話,在線社群的發展,給更多“同道中人”提供了充足的在線交流和分享的空間。公共&&的在線互動、私域聊天的表情包鬥圖,相約“面基”(線下見面)……在興趣型社群中,共同愛好為參與者們提供了信任的基石,讓他們在相同愛好的基礎上搭建“朋友圈”、成為小夥伴,以此滿足自己的社交需求。
換個角度看,對於一部分人來説,二次元文化更是顆“補償藥”。有人用童年治愈一生,有人則用一生治愈童年。誠然,年輕人為二次元文化“慷慨解囊”的背後,是在為自己的熱愛買單。但不能否認,這其中仍有部分群體在進行補償性消費。隨着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當自己成為可以“做主”的大人,把自己重養一遍、慷慨“宴請”小時候的自己,成了很多人與過去和解的出口。從這個層面,“電子布洛芬”療法,未嘗不是當下年輕人面對精神內耗實施的一種“自救”。
在枯燥乏味的世界裏尋找幸福,是“吉伊卡哇”向觀眾傳遞的世界觀。在快節奏的社會生活中,無論是出於情感、社交需求還是對自我的補償,“電子布洛芬”都承載着年輕人努力生活、珍惜情誼、尋求安定的美好願望。不過,“是藥三分毒”,使用“電子布洛芬”也要適度,莫因過度用藥適得其反。 (劉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