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白增綠”的生物保護學-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4 03/26 09:13:11
來源:人民日報

“留白增綠”的生物保護學

字體:

  當汽車從鬧市街道拐進一扇大門,瞬間被綠植“淹沒”,“鬧中取靜”四個字蹦進腦海。尋徑拾級而上,四周草木繁茂。若不是巨大的沙土墻與背後高樓的玻璃幕墻形成鮮明對比,記者幾乎忘記自己正置身于車水馬龍的福建廈門市區。

  這是位于廈門湖裏區的五緣灣栗喉蜂虎自然保護區。四周商業寫字樓和居民樓林立,人卻感受不到鬧市區的嘈雜。工作人員微笑著説:“這裏很靜,周邊嚴禁開展可能産生較強烈噪聲污染的項目,附近小區的居民也養成了減少噪聲的習慣。”

  繁華市區為何“留”出如此大一塊綠嶺?原來是為了保護有“中國最美小鳥”之譽的栗喉蜂虎。2011年12月,這裏所在的騎馬山,成為廈門五緣灣栗喉蜂虎自然保護區的一部分。那片沙土墻便是保護區參考原巢區地貌材質、按沙土比例8:2材質構築而成的栗喉蜂虎實驗性人工巢區,而一旁的原始地貌風化岩砂壁是栗喉蜂虎築巢的“大本營”。保護區成立以來,栗喉蜂虎數量穩中有升,2023年騎馬山繁殖區親鳥繁殖數量達200只以上。

  在寸土寸金的地方“留白增綠”,體現保護動物的決心;因地制宜創造適宜棲息的環境,彰顯生態治理的智慧。栗喉蜂虎不喜歡用舊巢,而保護區內可供構築新巢的區域有限,因此每年候鳥離廈後,工作人員都會重新修整風化岩砂壁和人工巢區,讓其恢復如初。為給栗喉蜂虎提供充足的食物來源,保護區還專門修建水池,種植果蔬樹木。當地還想方設法最大限度減少人為活動幹擾。從嚴格實行保護區域全封閉式管理,到規定野外觀察、拍攝不得驚擾栗喉蜂虎正常棲息,一係列舉措落細落實,有效維護了種群安全和生態安全。野生動物往往有其獨特習性,保護不能越俎代庖、事事包辦,而要“有所為有所不為”。減少打擾和不必要的幹預,是對野生動物最好的保護。

  良好的環境品質是保護生物多樣性的基礎條件。為生物營造適宜環境,就要正確處理自然恢復和人工修復的關係。行走廈門,這樣的治理智慧體現在生態文明建設的方方面面。在五緣灣濕地公園,原有拋荒地和沼澤地得到充分利用,保留原生植被、設置無人生態小島等舉措,增加了野生動植物賴以生存的棲息地面積;在馬鑾灣雙溪濕地公園,昔日的魚塘蝦池得以合理利用,蛻變為水碧、草美、樹綠的生態美景……保護原生資源,盤活現有資源,以最小化人工幹預爭取最大成效,正是保護生物棲居環境的重要方法論。

  自然生態係統是一個有機生命軀體,在野生動物保護中下足“繡花功夫”、做好“加減法”,關鍵在于遵循自然規律。從廈門設置栗喉蜂虎自然保護區,為小鳥搭建溫暖的家,到上海鼓勵不接觸、不投喂,讓貉在繁華都市中找到存身之所,再到珠海保護紅樹林,助力歐亞水獺再現身影,各地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實現了對重要生物物種的有效保護。深懷對自然的敬畏之心,始終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來謀劃經濟社會發展,就能建設萬物和諧的美麗家園。(鄒翔)

【糾錯】 【責任編輯:馬若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