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許多年輕人給自己“把脈”,自診為患上“淡淡綜合徵”的“淡人”,表現為情緒淡淡的,幾乎沒什麼大的波動;愛好淡淡的,問就是可以玩也可以不玩;工作上淡淡的,“甲方演你你不氣,同事升職你不急”;社交淡淡的,對親密關係非必要不進入、不爭取、不勉強、不挽留;説話淡淡的,回復起來基本就是“好”“行”“嗯”……可以用三個詞總結“淡人”的日常內心活動:無所謂、沒必要、不至於。
與沒有強烈慾望和情緒的“淡人”相對的,則是情緒上大喜大悲、行動像打了“雞血”的“濃人”。舉個例子,“淡人”用“啊”和“嗯”走遍網絡,遇到感興趣的內容看完就完了,“濃人”則要轉評讚外加轉發好友群進行討論。
參與話題討論的人群中,“淡人”較為普遍。社交&&上,一撥撥年輕人接連宣布“確診為淡人”,還出現了“人均淡人”的説法。如今“出圈”的是“淡淡綜合徵”而非“濃濃綜合徵”,也從側面印證着年輕人中普遍存在的淡淡的生活狀態。流行語背後反映出年輕人溫和的訴求,諸如對情緒穩定的追求、遠離精神內耗的嘗試。成長道路上的收穫與挫折引發新的思考,部分年輕人選擇調配自己的“濃淡比例”。
很難拋開流行語的發展脈絡,來單純評價“淡淡綜合徵”,因其並非醫學術語,沒有一個準確、穩定的定義,而是依靠不同網友的一個個“淡學指南”“淡人行動指南”等建構起來的。目前,討論的重心在於辨別自己是“淡人”還是“濃人”,抑或都不是。有少數帖子剖析了自己何以成為“淡人”,極個別提到自己“天生”對什麼都不來勁兒,大多數則認為是後天形成的。其中,一種情況是“經常倒楣,已經習慣了”“處於一種無欲無求的狀態”,“淡”是被動選擇;另一種情況是“順其自然,減少內耗”“信奉課題分離,淡只是為了維護內心的邊界與秩序”,“淡”是主動選擇。不同成因下,“淡淡綜合徵”可能會有不同指向。
被動“淡人”容易陷入習得性無助,主打一個沒有期望就不會失望。有了在關係中受傷、付出的情感沒有得到同等回報的類似經歷,“社交淡人”再難做積極、主動、熱情的那一方。疏離、逃避也許可以讓自己不用直面不確定性與風險,卻也排除了借助自我實現預言的力量,引導現實走向良性循環的可能。一位網友説,重度“淡人”丈夫的冷漠與疏遠讓她很受傷,可見,過度防禦有時也會帶來負面結果。增添一點適當的“濃”,還生活以色彩,更能體會到生命力的蓬勃。
主動的“淡人”可算是通透。心理學家阿德勒將人際關係中的矛盾歸結為兩點:要麼自己的事被別人干涉了,要麼自己正在干涉別人的事。解決之道在於課題分離,即分清楚是誰的課題(一件事情的後果由誰承擔,就是誰的課題),不去干涉別人,也不讓別人干涉自己,避免過於親密或距離太遠。懂得課題分離、順其自然的“淡人”對社交邊界有良好認知,有望達到淡泊寧靜的境界。這樣的“淡”,其實是接受了生活的不確定性,善待了自己。
平平淡淡才是真,其實無論主動還是被動,“淡人”並非全無追求,而是選擇自己執筆,重繪生活的色彩。着墨遒勁,彰顯個性與活力;大膽留白,留下想象和期許。“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上雲卷雲舒”,濃淡相宜,多愜意!(維 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