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那種愉悅,年輕人涌向夜校-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3 11/08 08:59:26
來源:工人日報

為了那種愉悅,年輕人涌向夜校

字體:

  據央視新聞報道,近期,上海市民藝術夜校吸引了很多年輕人的關注和報名,一時間興起了“夜校熱”。該夜校由上海市群眾藝術館開辦,7年來,相關課程已由最初的藝術類延伸至紅酒品鑒、橋牌、Vlog拍攝等,涉及生活、時尚、益智游戲的諸多領域。

  過去,夜校主要是為有提高文化或專業技能水平需求的人提供繼續教育的場所。相比之下,上海這所夜校更像是一種新型的市民興趣班。據介紹,夜校今年秋季班報名啟動當天,有65萬人在線爭搶1萬個名額,大多數課程名額在一分鐘內被搶光,其火爆程度可見一斑。

  各類公共文化服務場所為不同人群提供着豐富的精神補給,但對於大多數上班族而言,這類精神補給似乎還不足。比如,未成年人有少年宮,老人有老年大學,但介於二者間的青壯年人想學點什麼,往往只能訴諸市場化經營的教學機構。無論是常見的健身、書法課,還是相對小眾的插花、陶藝班,單節課程收費動輒數百元。受多種因素影響,人們能找到的適合自己的學習課程是有限的。

  上海這所夜校恰好擊中了上述痛點。據悉,其招生範圍為18歲~55歲的中青年,自開辦以來學費一直是500元12次課,價格十分“良心”。更難得的是,學校還選了部分非遺保護項目作為開設課程,授課老師大多是各自領域的老藝術家或老師傅。

  當然,“錢包友好型”的學費和優質的場所、師資條件只是夜校受歡迎的客觀原因,而年輕人願意在多種多樣的夜生活方式中選擇“上學”,根本原因在於他們明白學習的意義,體會到了學習的魅力與樂趣。

  早些時候,我曾到山東青島市工人文化宮就“每週一講”講座進行採訪。截至今年4月,這一講座已開辦40年,它不考試、不發證,但有市民堅持聽講30多年,就為“多學點知識、多了解世界”。

  我想,相似的想法也存在於那些堅持去上夜校的年輕人中。

  實事求是地説,步入職場後,人們更多是在輸出自己的知識、經驗儲備,在工作中常常要重復已經完成百遍、千遍的流程與任務。在“感覺身體被掏空”的語境下,無論夜校課程是高雅藝術還是實用技能,人們或許都能體會到久違的好奇感和吸收新知識帶來的充實感,獲得一種來自精神上的愉悅感。

  很多人時不時會感嘆“真想回到上學的時候”,諸多原因中,一個共性答案是:學生時代生活簡單、思想單純、吸收新鮮事物。夜校的出現,從某種角度來説就是“時光倒流”,成年人可以暫時逃開工作、生活的壓力,放下做許多事情有意無意帶有的目的性或功利心,在純粹的學習過程中自我放鬆。同時,在夜校,年輕人還可以接觸到生活圈之外的人和事,增加對外界的了解,開闊自己的視野,而這種收穫的價值絲毫不亞於課程本身。

  年輕人上夜校是追捧文化生活的表現,這也給各地公共文化服務提出了新要求。目前,除上海外,浙江杭州、廣東廣州等地也開設了晚間或周末上課的公益課堂。從成功的案例來看,夜校這種重出江湖的“舊瓶”能夠在一定時間內吸引年輕人,但要長久辦下去、辦得有聲有色,關鍵還要看裏面裝的“新酒”夠不夠好,是否針對青年人的需求開設有質量、有特色、價格親民的課程。這就需要相關部門搭&牽線,用政策、資金吸引更多優質資源進入包括夜校在內的公共文化服務領域。

  讓充盈精神的訴求得到回應,公共文化服務才能做得夠實、創意更多,年輕人的文化自信和生活勁頭才會更足。 (羅筱曉)

【糾錯】 【責任編輯:張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