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日來,一種名為“蘿蔔刀”的折疊刀狀重力玩具,引發廣泛關注。
互聯網&&上,與之相關的推廣、教學、評測視頻層出不窮,在學校門口的許多小賣鋪裏,它成為了新晉的銷量冠軍。“蘿蔔刀”在孩子們手中上下翻飛,兼具趣味和觀賞性。看到同學和小夥伴拿到了新款的,自家孩子難免“眼饞心癢”,纏着父母購買。但這款玩具的風險性也引發了不少家長的擔憂,甚至呼籲抵制“蘿蔔刀”。
引發家長擔心的,不只是名字裏的“刀”,更是玩具背後“可能含有”的暴力元素。有家長反映,孩子拿到這一款玩具後刺來砍去,嘴裏總是打打殺殺,擔心暴力動作成為一種習慣,造成難以估量的風險。害怕孩子因為玩玩具學壞,沾染不良習慣,父母的焦慮情緒不難理解。
暴力行為對兒童成長的負面影響人盡皆知。但理性看待就會發現玩具也好,動畫片也罷,甚至我們的教材、名著裏,要説一點不沾也不太現實,關鍵是如何加強引導和約束,讓孩子領悟“工具用來學習,玩具用來娛樂,而非用作武器傷人”的道理,從心底劃清使用的場景和界限。父母一輩兒時彈弓打鳥、木棍論劍,有危險性的蝴蝶刀也曾是90後、00後的“耍帥神器”,對比看來,如今的玩具安全性已有較大的提升,也應保持平常心看待。
事實上,玩具已列入國家第五批CCC安全認證標準項目,行業標準較為完善。雖説這款玩具“字裏藏刀”,卻談不上鋒利——市面上流行的款式大多為塑料材質,通過3D打印製成,可彈出的“刀刃”更像是一塊積木,有的款式連尖端都沒有。有網友不理解:“要論危險程度,圓規、三角板可尖銳多了,為何總盯着玩具不放?”從這個角度來看,若該産品流程正規、取得資質,也不宜因個別抵制聲音而對其全盤否定。
關於兒童玩具向來容易引發爭議,究其原因,立場的不同導致觀點相異。父母肩負養育和教育的責任,難免在“禁”與“管”之間出現分歧。更有很多當年的孩童如今長大成人或是為人父母,他們親身經歷了文創玩具市場的井噴式發展,有着自己的體驗和思考,態度更為開明。此外,“管得太寬”同樣不利於親子之間信任關係的構建,一味阻止孩子,還可能産生逆反和應激心理,無助於他們將來平穩地步入社會。警鐘敲響,同樣應與子女換位思考,加強教育和引導,持續塑造孩子對“暴力因子”的免疫力。
“蘿蔔刀”的確會帶來風險,比如有孩子手持玩具打鬧,亦有廠家跟風生産出“金屬款”“巨型款”等危險性更強的産品。但這些“鍋”不能統統讓這個有趣的玩具創意和天性愛玩的孩子來背。管不好校內打鬧,沒了“蘿蔔刀”,孩子手頭照樣有別的“武器”;安全認證和質量抽檢跟不上,難免有同類違規産品流入市場。“打板子”要打到點子上,方可持續緩解家長的焦慮。 (默 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