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一年,各大主流&&外賣櫃陸續推出收費政策。近日,外賣取餐櫃是否應向騎手收取服務費,再次引發了更廣泛的關注和議論。
長期以來,外賣櫃是“免費”使用的,然而,任何設施都不可能永遠免費使用。隨着外賣櫃使用需求的增加,外賣櫃的設備損耗、運維費、物業費等相關費用不是一筆小錢。目前,不少外賣&&的外賣櫃均已通過適度收費來彌補虧損,並支撐外賣櫃的日常維護和運營。
現在的問題是,由於相關費用是由外賣小哥擔負,有人批評這是轉嫁成本,加重騎手經濟負擔。有人估算,騎手一個月要為外賣櫃多花好幾百。但據實際測算,騎手一個月費用算下來在幾十元左右。何況,在是否將外賣“入櫃”的問題上,外賣小哥和消費者是可以協商的,筆者所在的寫字樓,有些人就喜歡在得到騎手的預告後,等在樓下“面取”。一旦外賣櫃的使用率下降,那麼這方面的費用支出也會隨之下降。
外賣櫃是在快遞櫃之後出現的,在形式上和使用場景上確實有相似之處。不過,雖然快遞櫃和外賣櫃都是臨時存放消費者所購商品的設施,但外賣取餐櫃是騎手通過讓渡部分經濟利益,獲取便利和時間的一種方式,和快遞櫃是有區別的。通常而言,快遞櫃和外賣櫃在存放時間上,也大為不同。目前,國內快遞櫃數量超過幾十萬個,但外賣櫃在全國的數量僅為2-3萬個,且不太可能大增。這也使得每個騎手的使用頻率不高。
尤其是,不同於快遞櫃,外賣櫃主要設置在騎手被限制進入的特殊區域,如寫字樓、醫院等單位。以筆者的體驗而言,在家中點餐,騎手都是送上門來的,至於在騎手可以暢行的其他地方,騎手送貨上門更不在話下。應該説,這才是送外賣的常態。
當然,從去年試點的社會反饋來看,儘管一些騎手擔心“不划算”,但也有一些騎手認為,以一次幾角錢的費用換取時間的節省,從而將省下來的時間用於創造更多價值,總體並不算吃虧。這就是説,外賣櫃的使用,汲取了快遞櫃的經驗教訓,運行得也可謂良好。同時值得提醒的是,面對現實場景中出現的問題,有在常規運行中不斷優化,把事情做得更好的必要性。
小小外賣櫃,牽扯到了&&、物業、騎手、消費者四方利益。在收費的問題上,如何避免有人吃虧有人佔便宜,確實需要更為審慎。而此中的問題,最終還是應該通過市場來解決。要相信,一項機制,一旦經不起市場考驗,以至於出現了種種異常情況,市場是有糾錯的動力的。
在具體的細節上,包括&&、物業在內的相關方面應有加以改善的主動考量,比如,&&可以對收費標準做更精細化的考量。在很多寫字樓,不允許騎手“上樓”只是近年來才有的事,若是沒有必要繼續限制,消費者“送餐上門”的權利應該得到保證。即使因情況特殊無法“放開”,物業也有義務提供相應的放置外賣的地方——一些寫字樓已經在這樣做了。而主動要求騎手或同意騎手將外賣“入櫃”的消費者,是否也應當承擔一定的費用?
外賣櫃作為服務補充,不等於配送上門服務可以取代。正如專家所言,送餐上門是“標配”,所有的討論,都不應離開這個前提。當“標配”更有保障,外賣櫃也就不會是一個熱門設施,它的使用和收費,也不會成為一個引人注目的問題了。 (亦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