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話題“賬與帳很多人分不清”衝上微博熱搜,起因是多個社交軟體和&&的用戶登錄頁面、用戶協議、隱私政策等相關表述中多處使用的是“帳號”。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工作人員向媒體&&,已擬函請中央網信辦網絡綜合治理局指導&&糾正。
漢字是傳承中華文明的重要載體,是最具代表性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標識。我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規定,國家推廣普通話,推行規範漢字,公共服務行業以規範漢字為基本的服務用字。一段時間以來,社交軟體和&&上“帳號”頻現,顯然背離漢字的書寫規範,容易誤導青少年,必須盡快加以規範整治。相關網絡&&應當主動糾正錯別字,舉一反三,常抓不懈,積極擔負起文化責任。
錯別字事小,文化事大。從“賬與帳很多人分不清”衝上熱搜,更應引起深入反思的是,現實生活中,還有多少錯別字堂而皇之地出現在公眾視野之中,被人們熟視無睹、將錯就錯?如何才能消除此類現象?
提筆忘字、頻寫錯別字現象,被稱為漢字“失寫症”。近年來,諸如“賬與帳很多人分不清”等與漢字“失寫症”相關的話題屢屢引發眾議,究其原因,主要有二,一是閱讀的快速化、碎片化。研究表明,快速化、碎片化閱讀,很難將知識連成體系,容易讓一個人的思考變得膚淺和表面化,對於錯別字變得不夠敏感。其二,因為“用進廢退”,很多人平常很少動筆,導致個人的文字應用能力不進反退,時間一長,分不清常用錯別字,也就不足為怪了。
隨着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競爭更加激烈,個人的文字應用能力愈顯重要。對一個人而言,生活學習以及工作的方方面面都離不開文字應用。事實也表明,一個人倘若患上了漢字“失寫症”,即使寫個簡短的工作總結、工作計劃也是錯別字連篇,輕則會鬧笑話,給個人形象減分,重則給事業帶來損失,錯失人生發展機遇。對此,每個人都應當引起足夠的重視和警惕。
唐代詩人杜甫説過:“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漢字“失寫”現象提醒我們,身處信息時代,“快瀏覽”和“深閱讀”不可偏廢。一個人的學歷再高,也應常懷“本領恐慌”,發揚“擠”和“鑽”的精神,加強深度閱讀,多讀書、讀好書,常學常新、常學常悟,學以致用,並努力培養自己勤於動筆的好習慣,不斷學習、不斷實踐、不斷總結,不斷錘煉過硬本領,提升文字應用能力。
從全社會角度看,消除漢字“失寫”現象,需深入推進全民閱讀,加強書香社會建設。這方面,北京的做法可圈可點。通過多年不懈努力,如今北京已初步構建起以公共圖書館、綜合書城、特色書店、社區書店等為支撐的15分鐘公共閱讀服務體系,北京市居民閱讀總指數、成年居民綜合閱讀率、未成年人閱讀率、數字閱讀接觸率四大指標均領跑全國。各地都應當以更加積極的姿態構建書香社會,倡導全民閱讀,並引導公眾加強“深閱讀”,不斷厚植城市文化底蘊,提升城市品位。
唯有書香能致遠,腹有詩書氣自華。對於我們每個人而言,提升文字應用能力知易行難,絕非一朝一夕之事,但“日拱一卒,功不唐捐”,只要我們下定決心,加強深度閱讀,堅持勤學苦練、踔厲奮發、篤行不怠,不僅能使漢字“失寫症”遠離自己,還能憑藉飛揚的文采、靈動的語言,為精彩人生提供有力“助攻”。 (威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