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青年報社對1334名職場新人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初入社會,57.9%的受訪職場新人感覺在學校所學與實際工作需求不匹配,71.7%的受訪職場新人期待用人單位加強職前培訓,同時希望高校加強職業規劃培訓(62.4%)、社交技能培訓(57.0%)、專業技能培訓(54.2%)等方面的指導和支持。(5月24日《中國青年報》)
每到畢業季,不少畢業生踏出校門、步入社會,面對嶄新的職業生涯,會感到有些不適應,其中學與業不匹配、社交圈難建立等問題較為普遍。對此,不少受訪者都希望高校和用人單位加強各類培訓,以助力大學生順利融入職場。對大學生來説,各類所必需的指導與培訓,就如連通學業與職業的一座座橋。高校和用人單位多做“搭橋”的工作,不僅是其責任意識、服務意識的重要體現,也對幫助畢業生融入社會、促進人力資源配置具有積極意義。
如何幫助大學生融入職場?這是道綜合題,需要多方共同作答。一方面,要做好把脈問診。比如工作上,是崗位不匹配還是選錯了賽道?是經驗不足還是能力欠缺?精準分析問題的成因,而後對症下藥。另一方面,要多條腿走路。比如,高校要辦好就業指導課程和職業生涯教育,在質量提升上積極擠“水分”、不斷做加法。用人單位要用好職前培訓、技能培訓等,提升崗位需求與人才技能的適配度,使職業微循環更加暢通。社會機構還可以開展多元化職業培訓、提供專業職業諮詢等服務,作為有益補充。
向外找辦法,更要向內求突破。換個角度看,職場説到底是個人的奮鬥場、圓夢場。一定程度上,化解職場困境的過程也是個人成長發展的過程。對一些初入職場的學生來説,租房、吃飯、交友或許都成為煩惱,但也不能一味將解決問題的擔子壓到學校或用人單位身上。職場新人應多找內因、勤練“內功”,查漏補缺、拓展技能。撕掉了學生的身份標籤,更要擺脫附着其上的慣性思維、依賴心態。或許,這才是很多人邁入職場要走好的“第一步”。(張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