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慰、鼓勵失利考生,體現了一所大學的溫度。
每年高考成績公布後,總是“幾家歡喜幾家愁”,今年當然也不例外。
近日,重慶考生小鄧(化名)因高考失利難過,給她的夢中高校——西南大學寫下一段留言,卻意外地收到了校方暖心回復,這一來一往的“小作文”也感動了很多人。
小鄧在留言中,對西南大學表達了無限的嚮往,同時也&&對考試的失利充滿了遺憾、失落和“意難平”。她説,“我無數次幻想著裏面會不會有我的一份”“好像一切都搞砸了,我是誰,要去哪,怎麼去,是不是沒有未來了”,情緒頗為低落。
沒想到,在留言僅僅兩個小時之後,小鄧就收到了西南大學的回復,“人生的路有很多條,每一條都有它獨特的風景”“換一個角度,不如向死而生,讓我們在這個夏天,生長出新的人生”。
收到西南大學回復的小鄧,受到了巨大的鼓舞,她堅定地&&,“我不會放棄的,復讀也好,考研也罷,我們有一天會真正見面的”。
據悉,小鄧是一名音樂生,作為她引路人的歷史、政治、鋼琴老師都畢業於西南大學,也讓她對這所大學充滿了嚮往,傾注了很深的感情。高考失利於她而言,應該是一次不小的打擊。而西南大學的及時回復和暖心鼓勵,恰如一劑強心針,幫助她重燃鬥志,再次對人生和未來充滿了希冀。
可以想見,考生面對高考失利,可能也會收到來自家長、親朋、師友的鼓勵,但“解鈴還須繫鈴人”,心中理想大學的回復和鼓勵,無疑對考生走出情緒陰霾、重拾信心有着莫大的幫助。
現在的社交媒體環境,給了更多考生和高校互動的便利,如果高校能夠積極主動地與考生進行良性互動,無論對考生還是對高校而言,都是一件有意義的事。
一個能夠為失利考生給出暖心“小作文”的高校信息&&,無疑更能增加“考生黏性”,增強高校的親和力和吸引力,不啻一份溫情的“招生廣告”。
眼下,正值考生填報志願階段,也是高校和考生互動頻繁的時期,高校不妨利用社交媒體的優勢和便利,多與考生展開良性互動。
相比於學校官方發布信息,這些充滿人情味和同理心的雙向交流,更能表達對學生的關愛與呵護,也生動體現出一所高校的人文情懷和文化魅力。
大學承載人們的期待,更是莘莘學子心嚮往之的象牙塔,但其包容與擔當並不局限於大學校園之內。就像西南大學的這篇“小作文”,不帶有任何功利目的,在對失利考生用心關懷、鼓勵中釋放的真誠和善意,既安慰了失利考生,也打動了“圍觀者”,更是真正大學精神的體現。
如西南大學這般與考生充滿耐心與愛心的溫情互動,不妨再多一些。(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