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業禁限目錄再調整,凸顯民生本位-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1 12/03 07:49:12
來源:新京報

産業禁限目錄再調整,凸顯民生本位

字體:

減量發展不會減“民生便利度”,“瘦身健體”與保障民生並行不悖。本質上,這也契合高質量發展中“以人為本”的本義。

時隔3年多後,北京擬再度對産業禁限目錄做出調整。據新京報報道,本次《北京市新增産業的禁止和限制目錄》(修訂徵求意見稿)包括優化調整政策措施和健全完善執行機制,相較於2018年的版本,這次修訂優化調整政策措施共55處。

自2014年發布産業禁限目錄以來,北京三度對其進行優化調整,體現的就是“因勢而新”:在首都發展進入新階段、處在新形勢的語境中,隨着新業態涌現,新情況冒出,“鞋子”和“腳”的匹配度難免需要再打量。

需看到,變的是明細業態,不變的是政策意圖——對部分産業進行禁或限,不是要限制發展,而是為了“瘦身健體”,推動首都實現高質量發展。這也是歷次調整的初衷。

“瘦身健體”指向的是發展維度的減量提質。其內在要求就是通過規模精簡、功能減負和空間緊縮精準“減量”,形成“規模約束、功能優化、空間提升”三位一體的高質量發展模式。深層次背景則是,在“四個中心”戰略定位下,北京必須對“大城市病”開刀,走集約高效發展的路子,必須堅決摒棄“攤大餅”模式,走綠色發展、創新發展之路。

“瘦身健體”是要在該瘦的地方瘦下去。推至減量發展層面,就是既要“落得準”,還要“減得掉”,也就是要準度也要力度。北京産業禁限目錄推行7年多,取得的成效已是有目共睹,用一句話概括,就是在做“減法”中做了“加法”:減的是一般性製造業、區域性專業市場和物流中心等跟首都功能不合的産業,“加”的是新設市場主體中高精尖産業的比重,其佔比已由2013年的40%升至2020年的60%;“減”的是採礦、製造、農林牧漁、批發零售業能源消費總量,“加”的是産業結構合理度。

非但如此,強化分區域差別化禁限管理之下,區域差異化定位更明晰、産業梯度更合理,各區産業投資與功能定位更趨匹配。能獲得這些成效,就得益於“瘦身健體”動作的精準與有力。

接下來,在新發展階段提出新要求的形勢下,北京對産業發展的“頂層設計”與清單化管理,還需“落得更準”且“減得更實”。而這次調整就順應了這份期許:説其“落得更準”,是因為摻入了更多減碳與民生層面的考量;説其“減得更實”,是由於之前暴露的問題得到了針對性的解決。

都知道,“雙碳”如今已成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內涵,而北京作為首都,在“雙碳”背景下理應起到示範作用。所以,此次調整就瞄準“雙碳”目標,強化生態環保和安全管理,着力引導新增産業和功能發展更加綠色低碳、生態環保。

  另一個亮點是,“瘦身健體”凸顯了很強的人本立場和民生導向——對與民眾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生産、生活性服務業予以支持,是這次調整的重要取向。無論是對核心區、城四區、城市副中心餐飲業“取消原限制新增低於60平方米餐飲企業”的規定,不再簡單按照面積大小實行禁限管理,還是在原來基礎上對智能快件箱和快遞服務站運營企業予以支持,都將“民生”擺在了很高的位置,也釋放了清晰信號:減量發展不會減“民生便利度”,“瘦身健體”與保障民生並行不悖。本質上,這也契合高質量發展中“以人為本”的本義。

  而結合疫情防控等應急保障需要,明確目錄不適用於“應急保障項目”,在疫情切實改變人們生活與社會發展節奏的當下,也來得很務實。

  説到底,首都高質量發展,需要的是既準又實的“瘦身健體”,而不是不要發展。高質量發展的內涵中,也該嵌入更多生態與人文層面的要求,最終讓産業結構得到實質性優化,也讓首都人民的幸福感與獲得感得到切實提升。

【糾錯】 【責任編輯:馬若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