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 > 正文
2021 06/ 15 08:15:15
來源:北京青年報

向端午文化學習創造性轉化

字體:

  陜西安康的龍舟賽起來,江蘇徐州的香包挂起來,安徽蕪湖的河燈點起來,江西南昌的米粉吃起來,雲南昆明的非遺看起來,北京的網紅景點逛起來……端午假期,全國各地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人們吃粽子、飲雄黃酒、插艾草、劃龍舟,在樂享假日的同時,體悟傳統民俗,感受文化魅力。(6月14日《人民日報》)

  優秀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傳承和發展的根本,傳統節日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幾年前,對傳統節日的憂思,一度成為輿論場強勁的聲音,不少人發出保衛傳統佳節、保衛端午節的呼吁。當時的一個文化背景是,傳統節日處境尷尬,而洋節卻備受推崇。一位著名作家曾感嘆,“每逢洋節,那種喧囂讓人瞠目結舌。而每逢端午、重陽、中秋,卻相當冷清,讓人痛心疾首。”

  現在情況有了顯著改變。拿端午來説,在傳統佳節中,相對于春節、中秋,其實有著一定的弱勢,然而近幾年,悄然刮起了“端午風”。每到端午節,除了各地組織的文化活動外,在民間,各種與端午有關的傳統民俗也有了新發展、新表現。艾條進入新小區,五色絲線戴在手腳上,賽龍舟出現在大江南北,粽子更是飄香大街小巷,飛入千家萬戶的餐桌……很多年輕人也參與其中,樂此不疲。

  今天我們講傳統文化,都很重視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這是一種跨時空、跨領域、跨觀念的活化利用。一些優秀傳統文化轉化不夠有力,發展得不夠好,有的政府投入了大量財力,社會投入了大量人力,專業人士投入了大量精力,還是起色不大。究其原因,有的是場景化問題,忽視場景改變,缺乏用戶意識,依然活在過去的世界裏;有的是當代化問題,對現代受眾心理缺少研究,還在做一成不變的事情;有的是生活化問題,存在一定門戶之見,不願意走出象牙塔,甚至還在自娛自樂。

  很多時候,不是文化不行,而是文化人不行;不是人們不需要傳統文化,而是人們有了更多文化選擇。具有強大影響力的優秀傳統文化,必然是開放的、進步的,是與生産生活緊密相連的,能夠通過創新創造,吸入人間煙火,使其易于接受、善于傳播,便于轉化為生産生活。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傳統文化,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在傳統文化的“場景化”“當代化”和“生活化”上下工夫,使其融入生産生活。這也正是端午文化做得比較好的地方。

  “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端午節是傳統節日中富有剛健氣息的節日,提到端午,會想到“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不忘“亦余心之所以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家國情懷的傳習,不是簡單通過“讀書百遍其義自現”就能實現的,吃有粽子、舞有龍舟、插有艾條、穿有漢服、讀有經典、購有文創、逛有街區,各種生活式沉浸式教育滿足著各種層次需求,使其更加深入人心。我們正是因為堅持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尤其是從年輕受眾角度進行改造再造,增進了時代感、生活感、意義感,才讓端午文化不再遙遠,就在每個人身邊。

  讓傳統文化活起來,靠“傳”也靠“化”,特別要靠創造性轉化。其他領域很有必要向端午文化學習創造性轉化,通過厚植文化底蘊、展現時代風採、創新現代表達,在繼承中發展,在發展中繼續,走出一條振興文化的康莊大道。(喬杉

【糾錯】 【責任編輯:馮文雅 】
閱讀下一篇:
0100200607000000000000000111980111275624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