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 > 正文
2021 06/ 15 08:15:15
來源:新京報

百歲老人背後是一個健康中國

字體:

  百歲老人群體不斷壯大的背後,是我國每人平均壽命的增加,更是我國社會經濟整體大發展的結果。

  2021年,正值中國共産黨成立100周年。根據國家衛健委的數據,2019年我國每人平均預期壽命即提高到77.3歲。盡管“七普”目前尚未公布相關數據,但據中國老年學學會數據顯示,截至2014年6月30日,全國健在的百歲老人多達58789人,已遠高于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時的35934人。

  百歲老人,蔚為大觀,背後是我國每人平均壽命的不斷增加,也是健康中國的最好體現。

  人口數量與糧食産量同步增長

  百年前我國有多少人口呢?根據當時的戶口統計數據顯示,1912年全國人口有40581萬,1928年是44185萬。雖然這些數據可能會有誤差,但一般而言,百年前中國有4億多人,應該基本上是符合事實的。

  新中國成立後,1950年國家衛生部門發布《機關部隊婦女幹部打胎限制的辦法》規定:為保護母體安全和下一代之生命,禁止非法打胎。1952年,又規定嚴格限制節育及人工流産。這些政策規定的出發點雖是保護婦女身心健康,但在客觀上起到鼓勵生育的作用。

  1953年,新中國首次人口普查的結果顯示,當年中國大陸人口有5.83億。到1974年,我國人口已突破9億大關。為控制人口過快增長,“四五”規劃中(1971~1975年)寫入了控制人口增長率的計劃,此後,生育率大幅度下降。到1980年,總和生育率降至2.24,接近更替水準。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2015年,十八屆五中全會公報指出:積極開展應對人口老齡化行動,啟動實施全面兩孩政策。2019年,我國人口突破14億大關。

  在人口增長的同時,我國的糧食産量也在增長,從1949年的1.1億噸增長到2019年的6.6億噸,增長了5倍。國新辦2019年發布的《中國的糧食安全》白皮書顯示,我國每人平均糧食佔有量達470公斤,高于世界平均水準。中國依靠自身力量端牢自己的飯碗,實現了由“吃不飽”到“吃得飽”,並且“吃得好”的歷史性轉變。

  百歲老人增加體現社會經濟發展成果

  在國際上,衡量一個國家人口的健康水準,有三個重要指標:嬰兒死亡率、孕産婦死亡率和每人平均預期壽命。新中國成立前,由于社會動蕩不安,醫療衛生條件落後,我國每人平均預期壽命也只有35歲。

  新中國成立後,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經濟發展加快,人口的健康水準也持續改善。到2019年,我國每人平均預期壽命大幅提高到77.3歲。

  隨著每人平均預期壽命的提高,百歲老人(100歲及以上老人)的數量也不斷增多。此前的六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百歲老人分別為3384人、4900人、3851人、6681人、17877人以及35934人。

  目前“七普”尚未公布詳細的年齡數據,但據中國老年學學會的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4年6月30日,全國健在的百歲老人已達58789人,比2013年同期增加4623人,其中最大年齡為128歲。

  《“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制定人口長期發展戰略,優化生育政策,以“一老一小”為重點完善人口服務體係,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今年5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決定實施三孩政策及配套支援措施。

  這其中,健康也成為積極人口政策的必然要求。正如今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考察調研時指出:“人民的幸福生活,一個最重要的指標就是健康。健康是1,其他的都是後邊的0,1沒有了什麼都沒有了。”在保障人口數量的同時,包括健康在內的人口素質保障,也直接關係著我們的未來發展。

  為此,2017年,黨的十九大報告就提出“實施健康中國戰略”。而百歲老人群體不斷壯大,不僅是健康中國建設成就的直接體現,我國每人平均預期壽命不斷增加、人口素質不斷提高,也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提供了重要保障。

  □何亞福(人口學者)

【糾錯】 【責任編輯:馮文雅 】
閱讀下一篇:
010020060700000000000000011198011127562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