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 > 正文
2021 05/ 28 08:39:56
來源:中國青年報

好的博物館應該什麼樣

字體:

  日前,國家文物局印發了《關于推進博物館改革發展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明確指出:要加強博物館隊伍建設,推動特色發展,到2035年基本建成博物館強國。

  不論在歷史上還是在當下,教育都是博物館的重要職能。從1905年張謇創辦的南通博物院算起,中國近現代公共博物館發展歷史已近120年。博物館在展示方式上,從“館舍天地”走向“大千世界”,逐步成為保護文化遺産、夯實文化建設的主陣地;在傳播形式上,從廟堂之高走進大眾生活,逐漸成為傳播中華文化、弘揚文化自信的大課堂。

  在新時代,博物館教育應當進一步融入大中小學課程體係。博物館中的文化遺産能夠闡釋傳統史學框架之外的、更為廣闊的人文世界。石器時代的彩陶、玉器,展示了文字出現之前,中華大地文明起源的勃勃生機;古代墓葬中的石刻、壁畫,展示了古代先民對家族、對生命的深刻思考;古代城市的軸線、建築,展示了華夏民族對山川河流、禮儀秩序的珍視與創見;博物館中陳列的文物本身還具有藝術性、多元性、生動性等諸多特質,可以有效提升歷史教育的親和力、感召力、創新力,使學生在館舍參觀、遺址行走、考古體驗中,增強探索歷史、觸摸文化、傳承文明的參與感和主動性。博物館、文化遺産緊密結合人文教育,有機融入在校生課程,將助力在國民教育中培根鑄魂、啟智潤心。

  而且,博物館應當更好發揮在革命文化、紅色文化教育與傳承中的作用。北大紅樓的原狀陳列、嘉興紅船的歷史現場、長徵沿線的文物遺存,這些都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應該利用好革命博物館的 “紅色基因庫”資源,進而引導當代青年在理論和實踐中全面了解國情,堅定理想信念。

  還有一點不容忽視:博物館教育應當在通俗性和嚴肅性中做好平衡。如今很多博物館以新媒體技術拓展傳播渠道,創新傳播模式,凝聚青年群體,取得了豐碩成果。但也應該看到,個別地方的傳播策劃片面追求眼球效應,如以“盜墓”為噱頭宣傳考古遺址,以“野史”為噱頭“重構”地方文化。甚至還有個別新建博物館將較多違背常識的贗品充入展示,這嚴重背離了博物館教育的道德準則和學術準則,引致歷史虛無主義之憂,需要社會大眾和有關部門進一步加強引導、共同監督。(范星盛)

【糾錯】 【責任編輯:馮文雅 】
閱讀下一篇:
0100200607000000000000000111980111275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