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 > 正文
2021 05/ 18 08:04:27
來源:人民日報

“焦桐”花開 精神永恒

字體:

  “對我們共産黨人來説,中國革命歷史是最好的營養劑。”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到訪革命紀念地,強調銘記黨的奮鬥歷程,時刻不忘初心。即日起,本版推出係列評論,回顧紅色足跡背後的革命歷史、革命傳統、革命精神,展現百年大黨團結帶領人民群眾不懈奮鬥的光輝歷程

  ——編 者

  走在河南省蘭考縣的大街小巷、田間地頭,隨處可見泡桐樹。正對著焦裕祿幹部學院大門,有一棵樹格外引人注目,鄉親們叫它“焦桐”。這棵1963年焦裕祿親手栽下的“小麻稈”,如今已經長成了參天大樹,每年春天都會綻開朵朵桐花。

  “百姓誰不愛好官?把淚焦桐成雨。”從“泡桐”到“焦桐”,飽含蘭考人民對焦裕祿的懷念和感恩。在“焦桐”下,筆者見到年近八旬的“守樹人”魏善民老人。他數十年風雨無阻,到樹下掃落葉、澆水。走進焦裕祿同志紀念館,抬頭就能看到這樣兩句話:“拼上老命大幹一場,決心改變蘭考面貌”“活著沒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著把沙丘治好”。當年,焦裕祿起草《幹部十不準》,規定任何幹部不準搞特殊化;身患癌症仍堅持工作,藤椅被頂出大窟窿……焦裕祿以身作則、忘我奉獻,把一切都獻給了蘭考人民。

  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省蘭考縣委常委擴大會議上強調:“焦裕祿同志是人民的好公仆,是縣委書記的榜樣,也是全黨的榜樣。親民愛民、艱苦奮鬥、科學求實、迎難而上、無私奉獻的焦裕祿精神,過去是、現在是、將來仍然是我們黨的寶貴精神財富,永遠不會過時。”奮進新時代,焦裕祿精神從未離開。在脫貧攻堅戰場上,當地駐村幹部來到村民家,育産業、促就業,掏心窩子幫助群眾,“總有使不完的勁兒”。靠著接續奮鬥,張莊村從“風沙窩”變成了“金銀鋪”,村裏的“幸福路”上店鋪林立,越來越多的張莊人實現“農民就地變工人,就業增收不離村”。

  “共産黨員應該在群眾最困難的時候,出現在群眾的面前;在群眾最需要幫助的時候,去關心群眾、幫助群眾”“吃別人嚼過的饃沒有味道”……焦裕祿的樸實話語,展現著公仆情懷和求實作風。為了治理“三害”,焦裕祿抽調120名幹部、群眾、技術員組成調查隊,跑了120多個大隊,行程5000余裏,跑出了第一手資料。正是向群眾請教、同群眾商量,他基本掌握了內澇、風沙、鹽鹼的規律,探索出“翻淤壓沙”“貼膏藥”“扎針”等土辦法,以苦幹實幹把沙丘變成了沃野。如今,泡桐花開、麥田碧綠,蘭考泡桐種植面積近10萬畝,“三害”土地變成豐收良田。蘭考已成為全國糧食生産基地,躋身小麥、棉花、油料生産百強縣。

  “救災樹”變身“搖錢樹”,泡桐奏出了致富曲。隨著開發利用水準不斷提升,蘭考泡桐帶動板材加工和民族樂器制作,成了百姓增收的“綠色銀行”。在“樂器村”徐場村,通過將泡桐制成各類民族樂器,這個100多戶人家的小村子建成了年産值高達1.2億元的産業。現在,蘭考的泡桐産業鏈已經帶動4萬多人就業。事實證明,鄉村要振興,因地制宜選擇富民産業是關鍵。立足實際,堅持聯農帶農、惠農富農,産業的發展空間就能不斷延伸。

  奮鬥“十四五”、奮進新徵程,“焦桐”樹下凝聚著前進的澎湃動能。沿著紅色足跡,傳承弘揚焦裕祿精神,持續用心用情澆灌,蘭考泡桐樹一定能綻放出更加絢麗的繁榮發展之花。(常 欽作者為本報經濟社會部記者)

【糾錯】 【責任編輯:馮文雅 】
閱讀下一篇:
010020060700000000000000011198011127457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