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 > 正文
2021 04/ 16 08:33:19
來源:北京日報

被販賣的焦慮套牢何談自由

字體:

  近日,某機構發布的“財富自由門檻”吸引了不少眼球。該報告以資産金額設定了不同城市的“財富自由入門標準”,還詳細標定了房、車數量,年收入和投資理財多少。在驚嘆天文數字的同時,我們還聞到了一股熟悉的“焦味”。

  何謂財富自由?對此,並無權威定義,但大抵是一種“不差錢”的狀態。可問題是,這本身就是一種主觀的、抽象的感受。生活觀念不同的人,對富足的理解自然也是不同的。有人覺得住豪宅、開名車才算痛快,有人身康體健、衣食飽暖就怡然自得。本是茶余飯後的談資,被一個機構煞有介事“明碼標價”,且簡單粗暴地量化為房子、車子、票子等硬性指標,實屬嘩眾取寵。

  但話説回來,以金錢多寡來定義自由、衡量成功,也不是什麼新鮮事。“在北京,年入百萬只算脫貧”“在上海,月薪一萬是討飯”“30歲年薪20萬很失敗”……點開社交媒體,這樣聳人聽聞的説法很多,屢屢引起一些躁動。然而,“陰晴明晦天無準,離合悲歡態不同”,生活的滋味哪是幾個數字就能道明乃至框定的?一個人追求更好的生活沒錯,可一旦陷入了這套“數字陷阱”,戴上“焦慮枷鎖”,將生活的度量衡簡化為賬戶余額,就基本上告別自由了。百萬千萬沒有盡頭,而當你為這些網帖枉自嗟嘆時,不妨看看身邊那些踏實生活的人,扎根鄉村的教師、守護文物的工匠、兩腳泥土的幹部,他們離所謂的“財富自由”很遠,但誰又能否認他們的人生充實、富足、有價值?

  “某某皆窮人”的話術層出不窮,本質上還是販賣焦慮的流量生意。他們一邊用具體的年齡和收入來撩撥情緒、渲染焦慮,一邊收割流量,甚至出售“升職加薪課”“情感一對一”等産品,形成了一個從制造到消費焦慮的商業閉環。在這條産業鏈上,焦慮已然“通貨膨脹”,無助于解決任何問題不説,還擾得人心浮動、戾氣叢生。在社會轉型、思想多元的時代,如果任由這樣一股焦慮不安、貪富求貴、投機取巧的風氣傳播彌漫,無疑是危險的。這個意義上,那些動輒挑事兒的賬號該罰就要罰、該關就要關,而網友們自己也要學會增強“免疫力”。

  誰的生活不奔忙,壓力不可避免,但我們大可不必一葉障目、自怨自艾。光在前方,路在腳下,誰都不可能拿著別人的劇本來過自己的日子,誰也不應該被無聊者的口水淹死。認真生活、踏實奮鬥,以汗水換收獲,自然就會理解“淺種深耕得自由”的含義,這將是對“你將如何存在”的最好回答。(晁星)

【糾錯】 【責任編輯:張倩 】
閱讀下一篇:
0100200607000000000000000111011911273359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