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 > 正文
2021 03/ 01 08:32:15
來源:北京青年報

科技助力公共救助 照亮“失孤”回家之路

字體:

  民政部中民社會救助研究院與今日頭條公益尋人項目“頭條尋人”近日發布《中國走失人口白皮書(2020)》,對“頭條尋人”項目成功找回的萬余起走失人口案例以及國內相關走失人口文獻、各類統計數據進行梳理分析。白皮書顯示,我國走失人群規模呈逐年遞減趨勢,2020年走失人次約100萬,相較2016年的394萬人次減少近75%。

  人口走失是現代社會難以避免的一個風險現象,是社會發展變遷中一個令人心悸的民生痛點。2015年初,劉德華、井柏然、吳君如主演的電影《失孤》熱播,劉德華並在當年春晚演唱影片主題曲《回家的路》,“失孤”成為一個突出而刺眼的符號,“失孤”人群的命運更加備受關注。為“失孤”人群提供及時有效的救助,以不斷優化的公共服務保障照亮“失孤”回家的路,成為保障和改善民生、推進國家治理體係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一項重要任務。

  近年來我國走失人群規模逐年遞減,主要得益于三方面因素:一是社會保障救助體係不斷健全完善,社會綜合治理水準持續提升,防范、救助走失人口工作取得積極進展;二是脫貧攻堅深入推進,貧困地區脫貧成效顯著,使得由于家庭貧困導致的盲目外出、流浪現象大幅減少;三是充分運用移動互聯網、大數據、人臉識別等先進科技手段“尋人”,既減少了走失人口存量,又有利于防范走失控制增量。

  上述第一、第二方面工作主要由各級政府部門主導,相關公共服務機構積極參與,“失孤”人群規模大幅減少,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我國社會保障救助和社會綜合治理的水準與成就。而上述第三方面工作,主要體現為政府部門、公共服務機構與科技企業、互聯網平臺在新技術、新模式運用上的密切合作,以科技向上、科技向善助力公共救助體係建設,讓“失孤”回家之路越來越寬,讓不幸走失人口越來越少。

  運用移動互聯網、大數據、人臉識別等新技術手段,開啟了與傳統的“人找人”大不一樣的尋人模式:以走失者失蹤地點為圓心,向特定半徑內的網絡用戶投推送資訊,將尋人資訊最快、最精準傳遞給廣泛的人群。數據顯示,“頭條尋人”項目5年來共找回15000多人,成功幫助15346個家庭團圓,最快找到走失者的一次用時不過1分鐘,被找到走失時間最長的已離家57年,平均推送100起尋人啟事能成功找回約11人。

  在現有工作基礎上,應進一步建立健全走失人口托底性公共救助體係,發揮政府引領作用,引導社會力量積極參與。要強化走失人口發現、識別、救助、轉介等綜合服務功能,加大對走失返回人員的救濟保障。如字節跳動公益宣布成立“扶危濟困專項基金”,用于資助家庭貧困、身體殘疾或罹患重大疾病的被找回人員,助力解決走失背後的深層次問題。

  此外,應鼓勵公共救助服務創新,加強政府購買服務力度,動員更多社會組織、相關企業以專門技術、專業手段投入走失人口救助服務工作,加大防走失知識科普宣傳力度。為倡導和落實家庭監護責任,政府和社會力量應加大投入相關培訓力量,幫助家庭成員掌握相關專業照護知識,最大限度避免走失風險發生。(常武)

【糾錯】 【責任編輯:馬若虎 】
閱讀下一篇:
01002006070000000000000001110485112715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