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 > 正文
2021 01/ 18 08:27:54
來源:光明日報

退捕漁民轉産安置,有力度也要有溫度

字體:

  自2021年1月1日起,長江流域重點水域正式進入為期10年的禁漁期。如何讓廣大漁民願意上岸、上得了岸,上岸後能夠穩得住、能致富,不僅要有“抓鐵有痕”的力度,還要有用心用情做好漁民轉産安置工作的溫度。

  長江禁漁要實現穩得住,就要堅決防止漁民有朝一日“重返江湖”;要實現能致富,就不能留下“因禁致貧”的後遺症。也就是説,要確保廣大漁民在告別“水上漂”的日子後,真正實現就業上有門、致富上有路、生活上無憂。做好退捕漁民轉産安置工作,是高品質打贏長江禁捕退捕攻堅戰的內在要求和重要使命,也是衡量和檢驗我國國家治理體係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準的重要體現。

  抓好就業幫扶,以新崗位實現穩定增收。漁民退捕轉産,能否穩得住,關鍵取決于上岸漁民是否擁有穩定的工作和穩定可靠的收入。客觀上來講,幾十萬漁民集體集中“轉崗”,難免會給地方政府和社會帶來不小的壓力。對漁民來説,多少年來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生産生活方式都有了路徑依賴,猛然切換難免會面臨諸多不適應。因此,一方面,有關部門應加強對廣大漁民的引導,使他們及時調整觀念和心態,盡快實現職業身份轉變,盡早適應新的工作和生活。另一方面,有關部門應對上岸漁民的生産生活開展“一對一”全程跟蹤幫扶,如有針對性地制訂轉産安置方案,完善漁民安置保障資訊係統,開展轉産就業政策執行情況專項督查等。此外,還可以通過發展漁業養殖和生態旅遊、增加政府購買服務、落實創業就業扶持資金、引導龍頭企業擴大用工等方式,廣開就業創業渠道,確保漁民上岸就業有出路、長遠生計有保障。

  抓好崗前培訓,靠新技能讓未來生活可期。有研究人員調研發現,漁民群體中絕大部分年齡偏大、文化水準較低、學習能力薄弱、勞動技能單一,且人際交往圈子狹窄,社會適應性和就業競爭力都比較差,部分人對于如何找到“上岸路”沒有方向。引導上岸漁民向新型農民、新市民轉型,要創造條件提高漁民的科學文化素質及相應的職業技能,主動為他們補上這塊短板。

  抓好社保兜底,讓新生活沒有後顧之憂。由于退捕漁民群體特殊,相關的社會保障依據不足,社會保障措施也難以跟上,而且漁民年齡結構不一,具體實施起來較為困難。此外,受地域經濟實力、漁民群體數量等因素影響,各地在落實政策過程中難免會存在一定程度的差異,同一水域內不同地域往往政策執行不一致,易使漁民群體內部産生心理不平衡感。對此,應統籌謀劃,及時填補治理政策縫隙,制訂完善漁民社會保障行動方案,做到精準幫聯、全過程動態管理,確保將符合條件的退捕漁民按規定全部納入相應社會保障體係,確保政策不漏項、參保不漏人。

  抓好生態經濟,向新業態要效益促轉型。禁漁是拯救長江漁業資源、促進長江水生生物資源恢復和水域生態環境修復的重要方式。高品質完成長江禁捕退捕工作,必須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重要理念,真正扛起綠色發展主體責任,堅持把長江禁捕與長江生態修復保護、流域區域産業發展緊密結合起來,實現長江流域水清岸綠産業優,助推長江經濟帶高品質發展。各地在抓好長江禁捕工作過程中,要因地制宜做活水經濟,打好生態牌。通過生態環保升級和生産生活方式變革,大力發展好生態特色農牧業、文化旅遊業,鼓勵有條件地區的退捕漁民就地就近參與到生態修復和保護中,真正讓“漁區”變成“景區”,實現生態效益和經濟社會效益雙豐收,以新業態促進人們生産生活轉型。(作者:夏美武,係安徽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研究中心銅陵學院基地研究員、銅陵學院法學院教授)

【糾錯】 【責任編輯:徐可 】
閱讀下一篇:
010020060700000000000000011107641126993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