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集
一提到“兒童”,大家第一反應是“無憂無慮”。但在“兒童”前加上“留守”“流動”等前綴,顯然就沉重了。近日備受關注的“回流兒童”,便是不那麼令人愉快的一個詞。
回流兒童,指至少有過一次跟隨父母在城市生活或求學的經歷,但由于各種原因又返回家鄉的兒童。相較留守兒童,回流兒童擁有在城市生活的經歷,這使得他們開闊了視野,但無形之中也拉大了他們與鄉村的距離;與留守兒童相比,回流兒童要適應陌生的鄉村生活,生存環境的巨大改變造成一係列的“水土不服”問題。
“從上海回流到安徽老家的一些兒童,身上長了疹子”,這是《流動兒童藍皮書》課題組在訪談中發現的問題。處于不同區位的城鄉在氣候、飲食等方面存在較大差異,長期生活在城市的兒童回流農村,擺在他們面前的第一道坎就是對鄉村生活的不適應。如果説這道坎可以在短期內被跨越,那麼心理方面的障礙就需要耗費較長時間來克服。
兒童時期是對周圍環境、人際關係形成認知的重要階段。在城市的學習、生活經歷,使回流兒童形成了特定的價值觀念與處事方法,當他們返回鄉村,生活場景的突然轉換難免造成心理不適,從而出現各種意料之外的行為。“回流兒童既容易被同學欺負,也容易成為校園霸淩者”,長此以往,學習成績下降便也順理成章了。
如何解決回流兒童的身心問題,從而保障他們公平的受教育權利,既考驗社會的良心,也關乎有關部門的治理能力。回流兒童的出現並不是一個孤立的現象,它折射出教育資源分配不均衡、戶籍制度改革進程緩慢等多方面的社會問題。破解這些問題,亟須有關部門加大教育投入,完善基礎教育設施,提高師資教育水平和人文關懷力度,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到關心、關愛回流兒童的工作中來。此外,人口流入地更應切實承擔主體責任,多措並舉為務工人員子女提供優質教育産品與服務。 (孫文靜)

加載更多
-
大數據"坑熟客",技術之罪需規則規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質量發展,怎麼消除“遊離感”?
2018-03-02 08:58:39
-
學校只剩一名學生,她卻堅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變動!騎共享單車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樓市會有哪些新變化?
2018-03-01 09:01:20
熱帖
熱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