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元零5分可以除盡”“9元9角9分很好聽”……近日,隨著山東首批藥品省級集中帶量採購開標,不少現場談判視頻在網絡熱傳。醫藥專家們一次次砍出“靈魂一刀”,引來無數點讚。
緊張的砍價片段,是醫保談判的小小縮影。每一種藥品價格的最終敲定,都要經過數十回合的拉鋸。為了分厘之差,現場專家和藥企代表常常爭得面紅耳赤。跌宕起伏的“劇情”,直觀反映著價格談判的不易。
而之所以“錙銖必較”,是因為一分一厘的小賬背後,是一筆筆民生大賬。經過談判,入圍藥價格平均下降67.3%,最高降幅達98.6%。就拿上述採購來説,數十個群眾反映價格高、醫療機構用量大、患者受眾面廣的藥品均在其中,涵蓋了心腦血管、消化、呼吸、腫瘤等臨床學科,採購周期為兩年。對于參保患者來説,這無疑是天大的好事。
當然,“靈魂砍價”的成功不是光靠一張鐵嘴,根本上依賴于科學有效的採購制度。針對以往量價脫鉤、競爭不足、採購分散、政策不協同等問題,國家推動形成以市場為主導的藥品價格形成機制,並由專門機構自上而下推行藥品集中帶量採購,改變了以往“九龍治水”的局面。“中國有多少人口?我們是代表整個國家來跟你進行談判。”醫保採購、支出一盤棋,挾市場規模以令藥企,在去年國家醫保藥品目錄談判中,相關專家一番話道明的就是新機制的最大優勢。
也有人擔憂,價格降幅如此之大,藥品會不會遭遇“降價死”“中標死”?答案顯然是否定的。一方面,醫保的“帶貨”效應十分明顯,企業以價換量,打開的是廣闊市場空間。比如,安維汀、諾和力等明星藥品在納入醫保時曾大幅降價,但一年後實際銷售金額增幅均超過50%。另一方面,在過去的藥品銷售價格中,企業的生産成本和合理利潤並非大頭,反倒是銷售、市場推廣等方面支出佔比甚高。而能給藥品企業明確的銷售承諾和預期的帶量採購,擠掉的恰是這部分“水分”,更有助于消除招標尋租等灰色空間。某種程度上,這也能倒逼企業從渠道比拼轉向成本競爭,有利于提高整個行業的創新能力。此外,藥品集中採購執行情況的激勵和監測制度也在逐步完善,這無疑又給了藥企和患者一顆定心丸。
一片藥的價格牽動著醫改進程。從長遠來看,體現中國市場特點,將行業引導到規模化、低利潤的惠民方向上去,改革創新仍在路上。 (晁星)

-
大數據"坑熟客",技術之罪需規則規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質量發展,怎麼消除“遊離感”?
2018-03-02 08:58:39
-
學校只剩一名學生,她卻堅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變動!騎共享單車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樓市會有哪些新變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