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時代,大家辦事越來越方便,無論是看病挂號,餐廳吃飯,還是乘飛機、坐火車遠行,僅僅依靠一部手機,就能把一切搞定。在社會大多數人享受生活便利的同時,有一部分老年人卻頻頻受困于智能科技,被掃碼、刷臉、手機支付等搞得寸步難行,似乎成了被智能生活遺忘的“局外人”。
最近有兩則和老年人相關的新聞上了熱搜,重重地刺激了公眾敏感的神經。
11月21日,湖北廣水一名行動不便的94歲老人,為了激活社保卡,被親屬抬到銀行、抱起來進行人臉識別。
11月23日,湖北宜昌秭歸縣,一位老奶奶獨自冒雨在櫃臺交醫保,工作人員告訴老奶奶“不收現金”,老人茫然不知所措。
這些場景,令人心酸又似曾相識,就在我們身邊。他們就是我們的父母、我們的鄰居、我們未來的自己。
這是當務之急,不能再讓老人受困于掃碼、刷臉、手機支付等智能科技手段。國家終于出手,破除這道老年人的智能鴻溝。
11月24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切實解決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困難實施方案》,提出堅持傳統服務與智能創新相結合的原則,要求在各類日常生活場景中,必須保留老年人熟悉的傳統服務方式,充分保障在運用智能技術方面遇到困難的老年人的基本需求;強調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以格式條款、通知等方式拒收現金。
方案針對老年人在使用智能設備方面遇到的各種問題,有了明確的解決辦法,包含應急保障、交通出行、日常就醫、政務服務等七方面20條,為老年人提供更周全、更貼心、更直接的人性化便利服務。
關心老年人使用智能設備遇到的困難,並非小題大做,這確確實實是困擾老人日常生活的大問題。他們不會使用智能手機、不會刷健康碼、不會網上挂號、不會網上交醫保……新技術的應用,對老年人顯示出“不友好”的一面。
老年人在現實生活中遭遇的痛點,折射出數字經濟在推動社會發展的進程中,存在著一些盲區。據相關調查顯示:2019年,我國60歲及以上的老人中,將近2億老人從來沒有接觸過網絡。在這樣的背景下,單靠老人自己的努力,説再多的“活到老,學到老”,顯然已經不能解決問題。在公共服務領域,社會應更多關愛,提供人性化的特殊服務,這是精細化社會治理應有的溫度。
智能時代的列車再快,也不應該丟下老年人。一個社會對待老年人的態度,檢驗著它的文明程度。一個不斷進步的社會,既要給領跑的年輕群體更多機會,也要給落在後面的老弱病殘人群以充分關照。現在的老年人,年輕時也是建設社會的主力軍,他們建設社會的目的,不是為了淘汰自己。每個人都有老去的一天,所以今天我們善待老人,就是善待明天的自己。(陳江)

-
大數據"坑熟客",技術之罪需規則規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質量發展,怎麼消除“遊離感”?
2018-03-02 08:58:39
-
學校只剩一名學生,她卻堅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變動!騎共享單車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樓市會有哪些新變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