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多久沒使用過現金了?近日,“抱歉,我沒帶著實體錢”登上微博熱搜。話題立刻引發網友共鳴,不少人表示深有同感,日常生活中現金需求的下降可見一斑。在此背景下,以取現為主要功能的ATM機(自動取款機)使用率逐漸下降,銀行的ATM機業務也悄然“瘦身”。
作為銀行業劃時代的創新,ATM機以“永不關門”的姿態,曾被譽為銀行業最有用的發明。但在移動支付、電子銀行、網上轉賬、數字人民幣等新興業務如火如荼的當下,ATM機也遇到了衝擊。人們普遍感到,實體銀行網點和ATM機數量在減少。
一些相關指標也傳遞出ATM機的發展疲態。據中國人民銀行數據,截至今年二季度末,全國有ATM機105.21萬臺,較上季度末減少3.09萬臺,較2019年末的109.77萬臺減少超過4萬臺。全國每萬人對應的ATM機數量為7.52臺,環比下降2.85%。
裁撤銀行網點和ATM機,固然是銀行業基于市場判斷的自由選擇。但不得不提醒的是,ATM機在某種程度也是一種準公共服務設施,類似城市供水、氣、電、熱等公共設施,考慮賺錢的同時,也得照顧民生需求,保留適當數量,為消費者提供普惠服務。
雖然一些年輕人感覺用不著ATM機了,但在很多老年人、農民、殘疾人等特殊群體面前,ATM機仍然有存在的必要性。調研顯示,目前我國2億多老年人中,60歲以上人群中使用電子支付的比例僅為50%左右,這麼大的群體,提供服務是理所應當的。
再者,網絡支付和ATM機並不衝突,好比現金和數字貨幣也相互依存一樣,ATM機仍有其存在的場景。設想一下,每個人都可能遇到燃眉之急,比如手機欠費、斷網斷電,網絡支付暫時行不通,這時候身邊有一臺ATM機,不是很方便的事嗎?
從銀行業自身的角度看,ATM機也遠遠還未到退場的時候。智慧金融和普惠金融的需求始終存在,ATM機的形態、功能可能會産生變化,但作為物理存在的自助終端應始終保持在場。
遺憾的是,在這股“撤機潮”中,我們已然看到了一些不好的現象:有的銀行只顧撤機,而不考慮客戶的人流量、需求量;一些地方的ATM機已經放棄維護,形同虛設……毫無疑問,這樣的做法不僅影響消費者利益,也有損銀行自身形象。
ATM機撤不撤,還是要多問問消費者的看法;至少在沒撤之前,保持基本的技術維護,為消費者提供優質服務,是最起碼的職業道德。(扶 青)

-
大數據"坑熟客",技術之罪需規則規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質量發展,怎麼消除“遊離感”?
2018-03-02 08:58:39
-
學校只剩一名學生,她卻堅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變動!騎共享單車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樓市會有哪些新變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