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集
據報道,大量網民近日反映其互聯網賬號疑似“被操控”。比如微博賬號無緣無故給人點讚、關注陌生人,淘寶賬號莫名其妙地收藏一些陌生的店鋪,不少微信用戶也遭遇過賬戶反復提示異地登錄等“靈異事件”。
互聯網賬號“見鬼”了,給用戶帶來的不只是驚嚇。網絡賬號既是陌生人認識彼此的窗口,也是熟人相互加深了解的平臺,每一個動態都描繪著用戶的網絡“自畫像”。然而,賬號上那些並非本人操控的關注收藏對象,往往涉及商業推銷甚至低俗色情,嚴重損害用戶形象。與“人設翻車”遭遇相比,網友財産和生命安全面臨的隱患更令人擔憂。用戶賬號的點讚和關注功能可以被他人隨心所欲地利用,那麼購物及轉賬交易、發送誤導及詐騙信息,也不是不可能。從這個角度説,每一個賬號“靈異事件”,都很可能是一連串麻煩的先兆,應當引起用戶的足夠警惕。一些平時為網友滿不在乎的注意事項,如加強密碼口令保護、拒絕連接不安全WiFi、選擇正規路由器等等,都是賬號“防鬼”必上的安全門鎖。
在上下遊相當完備的網絡黑産面前,用戶的警惕與防備並不是百分百奏效。專家表示,賬號被盜用,還可能是流量劫持、代碼攻擊、木馬病毒所致。因此,比讓用戶加強賬號防范更重要的,是盡快揪出躲在屏幕背後的“搗鬼者”。法律是“捉鬼”的依據,技術是“捉鬼”的利器,平臺更應該成為“捉鬼”的援軍。誰動了互聯網個人賬號,就是動了網友的安全權益,動了網絡正常運營的秩序。到底誰在背後搗鬼,找出問題的答案,是維護網絡環境、肅清網絡風氣的關鍵之舉。(殷呈悅)

加載更多
-
大數據"坑熟客",技術之罪需規則規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質量發展,怎麼消除“遊離感”?
2018-03-02 08:58:39
-
學校只剩一名學生,她卻堅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變動!騎共享單車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樓市會有哪些新變化?
2018-03-01 09:01:20
熱帖
熱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