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屬醫院兒科協同合作,將改變兒科“不相往來”的現狀,方便患兒家屬預約、轉診、會診,極大提升兒童診療水平。
日前,北京市醫院管理中心媒體溝通會消息稱,北京市兒科學科協同發展中心歷經近三年探索與實踐,已聯合18家擁有兒科的北京市屬醫院,成功搭建了“醫療協作、科研協同、教學同步”三張共建共享網絡,推動兒科乘風破浪“成團”發展。
不同醫療機構的診療水平相差懸殊,是當前兒科發展面臨的突出難題。同樣是三級醫院,也許一家是兒童專科醫院,另一家醫院的兒科就只有兩三名醫生,兩者的兒科診療質量和數量,都存在天壤之別;同樣是基層醫療機構,有的重視兒科,人才與設備尚且齊全,有的則籠統地設一個“內兒科”,甚至幹脆不看兒科疾病;同樣是兒科醫生,有的是頂級專家,有的則是半路改行而來,或者由其他科室醫生代看兒科疾病,能力相差很大。
更突出的問題是,不同醫院的兒科較少溝通,到哪看病、是否轉院,多由患兒家長拿主張,導致家長缺乏必要指導,兒童看病出現不合理流動。
兒科“成團”發展將改變兒科“不相往來”現象,在預約、會診、轉診、特殊檢查檢驗等方面開設綠色通道,便于患兒有序上送下轉。更重要的是,“成團”發展還提供醫師培訓、科研合作等綜合服務,有利于提升基層醫療機構的兒童診療水平。
在原國家衛計委2017年印發的醫聯體建設試點意見中,“專科聯盟”被著重提及。兒科“成團”模式,則是在此基礎上再次創新與改進。比如,專科聯盟主要是為了提升專科重大疾病的救治能力,形成補位發展,但兒科“成團”發展不僅立足眼前,而且立足未來,不僅為了提升當前的救治能力,而且還在科研與教學方面展開協作,為將來培養更多兒科人才。
不過,也要看到,兒童看病不僅存在堵點,也存在斷點。所謂堵點,是現有兒科在技術交流和轉診等方面交流不暢;而斷點,則是在其他地方,不少醫院根本沒有兒科,這也讓“成團”發展失去了根基。
兒科賺錢不多,又是醫患衝突的高發區域,不少基層醫療機構和綜合性醫院極力壓縮兒科規模,導致相應區域內的兒童不管是初診還是復診、患大病還是小病,都只能到大醫院看病。
兒科“成團”發展固然可以大幅提升兒科整體診療水平,但對很多醫院來説得先有兒科,才能談得上提升與發展。可見,兒科發展既要“通堵點”,也要“補斷點”,讓二級以上綜合醫院都開設兒科,讓基層醫療機構具備兒科初診能力,在此基礎之上再穩步提升診療水平,兒童看病才會變得更高質、更便捷。 (羅志華)

-
大數據"坑熟客",技術之罪需規則規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質量發展,怎麼消除“遊離感”?
2018-03-02 08:58:39
-
學校只剩一名學生,她卻堅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變動!騎共享單車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樓市會有哪些新變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