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行倉庫保衛戰的意義,不僅在于戰士們英勇無畏、視死如歸地保家衛國,也在于它喚醒了一批最重要的“觀眾”——蘇州河對岸的中華兒女們。
作為院線重啟後首部國産大片,《八佰》不負眾望,其點映首日票房便破千萬,而正式上映第三天,票房就已突破6億元。
《八佰》取材于真實歷史事件——四行倉庫保衛戰。1937年10月,淞滬會戰進入尾聲,國軍撤離上海,留下最後一支部隊做最後的抵抗。“八百壯士”(實際為四百多人)奉命進入四行倉庫,以有死無生的姿態與日軍激戰四天四夜……但如果了解歷史便會知道,其實在整個淞滬會戰過程中,此次保衛戰的戰略和軍事意義可以再探討。
淞滬會戰中有不少更激烈、更殘酷的戰役,但影視創作者“偏愛”四行倉庫保衛戰,主要是其特殊性和罕見性——它是一場被“全程直播”的戰役,戰役進行過程中都有“觀眾”。這是由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決定的。國軍以四行倉庫為陣地,四行倉庫西北面被日軍佔領,一河之隔的東南面則是英美租界,蘇州河對岸的租界百姓,能清晰看到交戰。這場戰鬥也由此具備了重大象徵意義。
首先,是租界的外國人以及國際社會,在觀看這場被“直播”的戰鬥,但其普遍心態是隔岸觀火。比如,租界裏的外國人紛紛以戰鬥結局做賭注,就像是在看一場熱鬧。雖然也有被英勇國軍打動的國際友人,但並非多數。蘇州河上空飄浮著的飛艇裏,是外國軍事觀察員在俯瞰戰爭。這代表的是國際社會的視角。
當時蔣介石寄希望以戰爭作為九國公約會議上的談判籌碼,希望英美等大國制裁日本的侵略行為。但各大國出于自身利益,對日僅限聊勝于無的道德譴責。國際社會的“冷漠”背後,可以看到一個“弱國”的悲涼。
國民黨高層也是“觀眾”。他們是戰爭的決策者,卻連連做出最差的選擇,無不折射出其腐朽和無能。遠離民眾,不懂得發動愛國民眾,而將希望寄托在國際社會的“同情和支援”。戰士的犧牲成了“表演賽”。
電影中,四行倉庫保衛戰是為了爭取不久將在布魯塞爾召開的“國聯”的同情。奈何該會議延遲了。而最後做出撤退命令,電影也對衝橋撤退做了戲劇化改編:戰士們英勇抗敵尚能守住士氣、守住生命,在撤退途中卻只能成為日軍的靶子。
但也不能因此就抹除四行倉庫保衛戰的意義。這不僅在于戰士們英勇無畏、視死如歸地保家衛國,本身就值得歷史銘記;也在于這場戰鬥,喚醒了一批最重要的“觀眾”——蘇州河對岸的中華兒女們。他們當中很多人一開始對戰爭的態度是隔岸觀火、麻木不仁。就像租界裏的太太們,一邊在槍炮聲中打著麻將,一邊漫不經心地説,“我家有套房子在法租界,法國人肯定要保護的。”
但在這一戰鬥中,他們看到了戰爭的血腥、殘酷、死亡,看到中國軍人的不畏戰、不服輸、不怕死,原本沉寂的民族意識、家國情懷被充分喚醒,意識到中國人在遭受侵略,而中國軍人在以血肉守護他們一隅的安寧、守護國土的完整。這一刻,他們精神覺醒並以各種方式加入這場保衛戰。
電影的最後一幕令人感慨萬千:四行倉庫被子彈打得千瘡百孔的那一堵墻仍然存在,但其周邊是今日遍布高樓、繁榮昌盛的上海。歷史的選擇與奧秘,都藏在這張對比圖裏,值得今日的觀眾細讀。□陳子非(媒體人)

-
大數據"坑熟客",技術之罪需規則規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質量發展,怎麼消除“遊離感”?
2018-03-02 08:58:39
-
學校只剩一名學生,她卻堅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變動!騎共享單車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樓市會有哪些新變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