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藥品不納入醫保是給優質藥品騰地兒
事關百姓健康福祉,醫保目錄的每一次調整都備受關注。近日,國家醫保局公布了《基本醫療保險用藥管理暫行辦法》,規定自今年9月1日起,主要起滋補作用的藥品、保健藥品、預防性疫苗等8類藥品不納入《基本醫療保險藥品目錄》。同時,被有關部門列入負面清單的藥品也將被調出目錄,價格或費用明顯偏高且沒有合理理由的藥品、臨床價值不確切,可以被更好替代的藥品,可以被調出目錄。
打預防針、吃保健品、吃減肥藥,是許多人的需求或習慣,但相較于治病救命的藥品,保健品、減肥藥的重要性便在其次。作為醫療保障的全民藥方,醫保目錄及時“清理門戶”,篩出預防性疫苗和保健美容品類,就是給更有剛需、作用更大的藥品騰位置。畢竟,醫保基金的錢袋空間有限、數目珍貴,並非取之不盡、用之不竭;而這個錢袋,又是百姓生病用藥的多半個家底兒,是醫保制度可持續運行的根本動力,裏面的每一分錢都理應花在刀刃上,每一點福祉都應該滴灌在正求醫問藥的百姓身上。完善醫保目錄的“請出”機制,就是在提高全民藥方的“準入”門檻,從而給醫保基金的支出壓力和參保人的藥品負擔減重,將更多的資金力量和稀缺資源,集中在治病救人這件大事上。
此番醫保目錄用藥規則調整,除了助力醫保基金花得精準,也重申了醫療制度的科學性和嚴謹性。不能入局的保健品、減肥美容藥品等,多是“改善型”藥品,其中不乏萬金油般的“神藥”。成分大體相似,用不用兩可,是此類藥品的“通病”;宣傳猛烈、銷量甚廣,則是它們的共同特點。醫保目錄向保健品、減肥美容藥品説不,也就杜絕了其中那些看似安全實則無效的“神藥”,混跡在優質好藥之中,一面賺著參保人的血汗錢,一面助長醫療機構以藥養醫的歪風。醫保領域不給“神藥”登堂入室的機會,也就進一步凈化了醫保支出的渠道空間,保障了患者和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保健美容藥品不納入醫保,是為了讓有看病用藥需要的百姓,能夠更廣泛地享有醫保。《暫行辦法》已經明確,醫保藥品目錄建立完善動態調整機制,原則上每年調整一次。定期“清理門戶”,優化藥品結構,才能不斷提升醫保資金的使用效益,讓整個醫保制度大廈更加牢固。(殷呈悅)

-
大數據"坑熟客",技術之罪需規則規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質量發展,怎麼消除“遊離感”?
2018-03-02 08:58:39
-
學校只剩一名學生,她卻堅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變動!騎共享單車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樓市會有哪些新變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