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集
“現代社會以海德格爾的一句‘一切實踐傳統都已經瓦解完了’為嚆矢。濫觴于家庭與社會傳統的期望正失去它們的借鑒意義。但面對看似無垠的未來天空,我想循卡爾維諾‘樹上的男爵’的生活好過過早地振翮……”以上語句出自名為《生活在樹上》的浙江省2020年高考滿分作文。浙江省高考作文閱卷大組陳建新教授點評文章稱“老到和晦澀同在,思維的深刻與穩當俱備。”
面對這樣的高考滿分作文,不知道其他人怎麼想,反正我是讀不下去的,而且我同樣很懷疑,閱卷老師是不是真的讀懂了。據稱第一位閱卷老師只打了39分,大概就是沒讀懂。後面兩位老師打了55分,閱卷組長最後定了滿分。這就不免令人好奇:是翻了書查了生僻詞和名人名言,還是覺得不説人話的文章就是好文章?
文章是給人看的,高考作文不給別人看,至少也是給閱卷老師看的。學術文章可以晦澀一點,因為願意讀那種文章的人都是業內人士;可是一篇800字的高考作文,寫成這個樣子,難道就為了為難閱卷老師嗎?
縱觀這些年引起爭議的滿分作文,“不走尋常路”是最常見的套路。為此,有的寫成文言文,有的全篇堆砌華麗辭藻,走晦澀難懂路線。如果這些博出位的舉動,總能獲得成功,就會給所有考生傳遞一個信息:不要試圖寫好文章,只要在形式上絞盡腦汁。不得不説,這指向的是另一種形式主義——高考作文的形式主義。
每年高考作文,出題者總是試圖作出一些創新。可在很多考生看來,高考作文無非就是把考前準備的素材,挑選一遍之後合理地進行堆砌。不能怪他們這麼想,一來高考作文本身就是為了拿分的應試之作,二來滿分作文透露出的評分標準,似乎也都是形式遠大于內容。當“不説人話等于高分”成為高考作文的評分規律,符合大眾期待的好文章會越來越少,狡猾的四不像文章則會越來越多。(舒聖祥)

加載更多
-
大數據"坑熟客",技術之罪需規則規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質量發展,怎麼消除“遊離感”?
2018-03-02 08:58:39
-
學校只剩一名學生,她卻堅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變動!騎共享單車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樓市會有哪些新變化?
2018-03-01 09:01:20
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