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入汛多日,個別道路積水問題備受關注。有居民反映,一些地處兩區交界的道路,往往因一場小雨就變身“河塘”。如金橋東街就是附近居民的一塊心病,積水路段東西兩向都有修繕的跡象,唯獨中間這截沒人管。打電話向相關部門反映,接線員一句“您説的這是哪個區的問題”就讓居民犯了難。這條跨界積水路,到底歸誰管?
跨界積水路無人問津,暴露出城市治理中“邊界變盲區”的尷尬。類似問題之前其實相當普遍:路這邊綠化改造了,路那邊仍光禿禿;路這邊城管出動了,無照遊商就跑對面去,遇到那邊執法再折回來。這些現象都提醒我們看不見的邊界線背後有著看得見的大問題。近些年,隨著精細化治理不斷深入,許多“跨界方案”得以實施,如簽訂聯動執法合作協議,消除執法盲點;實施街道邊界共治方案,明確齊抓共管等等,很多飽受詬病的邊界問題得以解決。但一場大雨、一陣狂風過去,我們會發現積弊並未徹底清除,隱秘的角落依然存在。
作為北京城市治理的主要方法論,精細化的一大要義在于厘清權責。將轄區劃分為網格單元,對應著權責主體,一旦出現問題,“誰家的孩子誰抱走”。以此為基礎,這些年北京“任命”了一眾路長、街長、巷長,不斷縮小和豐富治理單元,實現相關工作的銜接聯通,這是行之有效的寶貴經驗。但也要看到,現實情況往往是更加復雜的,很多問題並不會像豆腐塊一般正好落入網格,“不知道是誰的孩子”誰來抱走?特別是當城市精細化治理走到今天,易治好管的問題基本已處置完畢,剩下的多是跨越諸多事權線條的硬骨頭。比如産權復雜的老舊小區,不同性質權屬的房産如何統一整修改造?新老住戶怎樣凝聚共識?解決這裏頭的問題要牽涉多個部門,甚至現有的治理架構都難以化解矛盾。這個意義上,我們還要進一步拓展“精治”的內涵與外延。
城市是一個有機整體,治理也必須匯聚協同之力。“鐵路警察,各管一段”的傳統治理方式能夠快速統合治理力量,但著眼現實,我們有必要探索出更好的協同治理機制。近兩年,北京推動“街鄉吹哨,部門報到”,鼓勵基層召集相關部門坐下來共同求解問題,收效明顯。在此基礎上,對待一些硬骨頭,還需要進一步“機制升維”,建立更高層級的機制統籌資源、解決問題。跨界積水路等的出現,就是一個信號,碰到類似問題,治理者得向前一步,不要把主要精力放在溯源確權上,而是用于齊心協力想辦法、出實招。説到底,千難萬難,有了責任擔當就不難。事權分界線客觀存在,但應無形于治理者的心中。
這些年,辦事窗口“首接負責制”的概念走紅,傳達出一個清晰理念:政府部門以為民辦事為天職,中間的曲折不是跟老百姓叫屈的理由,能否解決問題才是工作評價的根本指標。對于北京而言,市情復雜、人口眾多,治理矛盾疊加,所有管理方式的調整增補,都注定無法一勞永逸。將結果導向的理念融入治理各環節中,跨界盲區就會越來越少,老百姓的獲得感也能不斷夯實,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的成色勢必更足。(范榮)

-
大數據"坑熟客",技術之罪需規則規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質量發展,怎麼消除“遊離感”?
2018-03-02 08:58:39
-
學校只剩一名學生,她卻堅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變動!騎共享單車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樓市會有哪些新變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