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昆明六年級小學生陳靈石,憑借一個關于結直腸癌基因研究的課題,在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獲得三等獎。據了解,陳靈石的父母均為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的研究人員,研究領域與陳靈石獲獎課題所屬領域相同。目前,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已成立調查組,後續將及時向社會反饋相關調查結果。(7月13日新京報)
“小學生研究獲獎”的消息,一出來就在網上引起軒然大波。很多人倒不是嫉賢妒能,不相信和不希望“自古英雄出少年”,主要是好奇這麼一個了不起的小學生,到底是什麼來頭。用網友話的來説,這個項目,“比我研究生的課題都難”,並且所要求的實驗儀器非常昂貴,不是每個實驗室都能承擔得起的。
在很多網友看來,“這樣的科研水平遠遠超出一個小學六年級學生的認知范圍”。裏面顯然話中有話。現在已經證實,該獲獎項目學生是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研究人員之子。真相到底是什麼?調查要花時間,出于對研究員和其孩子負責,更需要“小心求證”。當然,並不排除神童的可能性,但也正因為神童難得,更需要保持謹慎的態度。
談到關于青少年獲獎的那些事,坊間一直有著各種各樣的傳説。不止這次“小學生研究獲獎”,可以講,類似的懷疑,民間的議論,一直沒有停止過。現在的青少年確實了不起,他們對于科學技術的興趣,以及在科學技術上的悟性和知識積累,都超過了過去人們的想象,應該相信,大多數的獲獎項目,都是實至名歸。但也不排除有渾水摸魚的可能,最起碼有些獲獎項目違背了基本認知,顛覆了合理想象。
説明白一點,就是人們對于一些獲獎項目的懷疑,主要體現在一點——是不是青少年自己研究出來的,背後有沒有“槍手”?拿這起“小學生研究獲獎”來説,獲獎學生係“研究員之子”的細節,更加劇了這樣的懷疑。當然,調查結果還沒有公布出來,基于最大的善意,不排除確實是這個小學生自己研究出來的,但也不排除一個可能,那就是研究員父親在後面做了一些工作,甚至也可能大人越俎代庖。調查的目的,就是要還原出真相。
誠信是立身之本,更是學術的“命根子”。不止是科學技術,在其他領域,也有很多懷疑和猜測。比如,一些學生作文大賽,獲獎作品真的是學生獨立完成的嗎?一些署名學生的調查報告和學術論文,真的出自學生之手嗎?這裏面的水,恐怕很深。其實即便是造假,也與青少年沒有多大關係,關鍵是成年人,試圖通過造假,來為自己的孩子謀取一些利益。這種行為的發生,不僅侮辱了社會的善意,對其他孩子也帶來了不公平。
又一個問題是,如果調查證明,獲獎項目確實出于成人之手怎麼辦?取消獲獎資格,是肯定的,但不能止于此。自己造假,與幫別人造假,都是學術之大忌,並沒有什麼本質區別,都説明學術品格出現了重大問題。一旦證實獲獎項目造假,就要沿著鏈條追根溯源,把所有參與者揪出來,讓其承擔責任。必須要傳遞明確的信號,自己造假,與幫別人造假,都是極其嚴重的問題,都要承擔嚴重的後果。也只有這樣,才能把歪風剎住。
“小學生研究獲獎”帶來了豐富的聯想。能出現神童當然是好事,但這個神童,必須名符其實,不能通過造假而來。事實上,造假橫行,最傷害的就是青少年,不僅影響了真正的優秀青少年脫穎而出,而且也侵害了青少年的純潔心靈,讓他們從小就感受到“拼爹”的威力,失去了向上向善的動力。(毛建國)

-
大數據"坑熟客",技術之罪需規則規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質量發展,怎麼消除“遊離感”?
2018-03-02 08:58:39
-
學校只剩一名學生,她卻堅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變動!騎共享單車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樓市會有哪些新變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