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動物,體現滿滿愛心。據錢江晚報報道,6月7日,西湖邊北山街,鴛鴦媽媽帶著4只鴛鴦寶寶從6米多高的梧桐樹上一躍而下,穿街而過,奔向西湖。此時的北山街,車來車往。這時候,有愛的一幕發生了。路人自發地為這些小鴛鴦們圍起了一條安全帶。在他們的幫助下,鴛鴦寶寶們和媽媽順利入湖。
麗水也出了個愛鳥的新聞。30年來,每年都有一對貓頭鷹來麗水松陽縣裕溪鄉靄溪村村民袁林偉家繁育雛鷹。袁家祖孫四代接力愛鳥護鳥,這些年共有100多只雛鷹在袁家繁衍,沒有一只在袁林偉家夭折。
為保護雛鷹,袁家把每只雛鷹都當家人看待,甚至“早上一起床就要去看小貓頭鷹,晚上睡前還得再看一眼才安心”。為了讓貓頭鷹安心繁衍,袁家人還放棄了建新房的計劃。
這些故事溫馨感人,能抓住讀者的心,它們向我們展現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一面。鴛鴦寶寶們和媽媽在行人注目下從容不迫地走向西湖,一群人凝神屏息小心呵護的樣子是這個城市最動人的畫面。
這幅畫面令人回想起兒時。筆者從小在外婆家長大,外婆家老宅的廳堂梁上築有燕子窩。每年春天燕子歸來,一家人和燕子互不幹擾,和諧共處。外婆總不厭其煩地叮囑小孩子,千萬不要去打擾燕子的生活。若有小燕子從窩裏掉落,人們還會搭起梯子將小燕子送回去。
在鋼筋水泥的城市裏,幾乎不會有燕子在誰家安家的事。現在,即便在農村,家家戶戶蓋起了小樓房,燕子也很少有在廳堂築窩的機會了。我們得到了很多也失去很多,我們擁有了現代化的生活設施,卻再也聽不到第一聲燕叫是什麼時候響起的。
所以,當看到鴛鴦媽媽帶著寶寶們,在人們的護送下一路穿過馬路成功跳入西湖時,我們會如此開心。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是文明的一部分,在我們的文明基因裏,有著對大自然的親近。我們容易被一片綠色吸引,能感受到一口新鮮空氣、一片山水畫卷帶來的身心放松,這是因為大自然自古以來就是人類的家園。
雖然不可能再回到家家戶戶燕聲鳴叫的年代,但初心不改,有機會的話,還是像北山街上這些有愛的市民一樣,為大自然中的生靈撐起保護傘吧。只要有足夠的愛心,哪怕是在城市,也一樣能找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方式。(高路)

-
大數據"坑熟客",技術之罪需規則規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質量發展,怎麼消除“遊離感”?
2018-03-02 08:58:39
-
學校只剩一名學生,她卻堅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變動!騎共享單車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樓市會有哪些新變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