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後,人們過上蝸居生活,與“樓道”相關的新聞和話題也不斷涌現。有人反映樓道裏聚集著大量“無處安放”的垃圾,有人不戴口罩在樓道裏故意咳嗽、隨地吐痰,還有人任由自家寵物在樓道裏四處撒尿……其中有些屬于不文明行為,有些甚至涉嫌違法,給特殊時期的公共衛生埋下諸多隱患。
與此同時,樓道裏也有和煦的“春風”輕撫面頰。在上海,一位阿姨將購置的蔬菜在樓道裏與他人分享,鄰居按需自取共度時艱,給“遠親不如近鄰”增添生動的注腳;在西安,一位防疫民警擔心自己攜帶病毒回家,連續多日蹲在樓道吃飯,與家人一門之隔,卻割不斷濃濃的愛;在一些老舊小區裏,居民自覺清理樓道內堆放的雜物……這些點滴溫暖散發著煙火氣,氤氳著人情味,閃耀著人性的光輝。
樓道是社會的縮影,是文明的一面鏡子。由特殊時期的小小樓道景觀,我們似乎比任何時候都更深刻地認識到,從個人到社會,從自律到他律,都需要一場酣暢淋漓的變革。
在疫情面前,每個公民成為抗擊野蠻病毒的最小“細胞”,迎來一堂大型文明教育的洗禮——小心不是怯懦,任性不是勇敢。應自覺遵守文明公約,加強持續性自律,讓文明成為每個人的生活習慣;應堅信“我為人人、人人為我”,每個“細胞”都要充滿活力且發揮應有的作用。
文明是一個規訓的過程,需要制度約束提供有力支撐。疫情期間,北京出臺“居民樓道抽煙最高可罰200元”的控煙罰則,一度登上微博熱搜,用強制性手段規范不良行為,贏得廣泛點讚。
很多時候,文明意味著盡責與擔當。在微博搜索關鍵詞“疫情”“樓道”,會發現不少網民“雲舉報”:樓道從來不消毒,垃圾也不見清理,但物業費照收不誤;遇到問題,業主反復打電話,物業仍不處理;疫情之前不知“社區”為何物……這些迫切呼吁傳達著共同的心願——相關部門和責任主體不能是“甩手掌櫃”。
如果説文明是每個人和整個社會的必修課,那麼在特殊時期過後,不妨我們一起補課,從改變樓道“景觀”開始。(楊思琪)

-
大數據"坑熟客",技術之罪需規則規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質量發展,怎麼消除“遊離感”?
2018-03-02 08:58:39
-
學校只剩一名學生,她卻堅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變動!騎共享單車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樓市會有哪些新變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