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14歲的初二女生鄭伊敏,在過去的300多天裏,除去節假日,堅持做一件事情:為109路公交車打掃衛生關窗戶。當她乘坐這輛車到站前,她總會從車頭到車尾檢查一遍,關好每扇車窗,撿撿弄弄,帶走車廂裏的垃圾。
她這麼做的原因,是因為司機的一句話。初一第一學期開學後沒幾天,在回家的這趟公交上,司機夏師傅隨口對車上的學生乘客説:“孩子們,你們不要在車上扔垃圾,下車後隨手關好窗戶,不然我下班後還要做一遍。我都60歲了,你們要體諒一下啊。”雖然夏師傅只是隨口一説,但小姑娘鄭伊敏卻牢記在心裏。
從司機夏師傅這句提醒來看,學生在公交車上吃東西、亂丟垃圾的行為應該是比較普遍的,所以才會提醒學生乘客能有所收斂。
鄭伊敏之所以那麼做,當然與她的個人修養有很大關係。
最值得稱讚的是她做好事持之以恒。有人説,做好事不難,難的是堅持做好事。同樣的,給公交車打掃衛生、關窗戶不難,難的是堅持300多天。堅持,是人最難達到的品行之一,尤其是堅持做一件與自身利益沒有關聯的事。
報道裏提到,她自小是一個自理能力很強、十分有禮貌的孩子。在筆者看來,除了這些,羞恥心和同理心也是促使她這麼做的關鍵因素。
正因為具有羞恥心和同理心,當夏師傅提醒後,鄭伊敏內心估計有過天人交戰。她作為學生乘客中的一員,估計為此感到內疚,再加上同理心,讓她有了要做些什麼來挽回影響的決定。
曾經有人説,看一個人好不好,關鍵就看他(她)有沒有同情心和同理心。比如,如果一個人對服務員的態度是頤指氣使的,那麼這個人的品行不會好到哪裏去,反之則不會差到哪裏去。
而人與人之間的相處産生矛盾,很多時候是因為缺乏同情心和同理心。比如對待服務員,如果具備同情心或同理心,就能看到服務員的辛苦和不易,就能理解服務員一時的疏忽或錯誤,也就不會對服務員粗言粗語了。這樣,又何來矛盾呢?
從這點來説,鄭伊敏年齡雖小,卻無疑是我們成年人的榜樣。在人與人的交往中,多一些同理心,少一些理所當然,社會就能更加和諧美好。(張炳劍)

-
大數據"坑熟客",技術之罪需規則規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質量發展,怎麼消除“遊離感”?
2018-03-02 08:58:39
-
學校只剩一名學生,她卻堅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變動!騎共享單車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樓市會有哪些新變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