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價有兩次,如果兩次達不到我們的心理價位,那就自己出局。”
“5.62元”、“4.72元”、“4.40元”。
不知內情的人,可能會對這樣的價格談判嗤之以鼻:都什麼年代了,還幾毛錢幾毛錢的談?但談判還沒有結束,“4.40元的話,4太多,中國人覺得難聽,再降4分錢,4塊3毛6,行不行?”
這兩天,一段“靈魂砍價”視頻在網上瘋傳,上述情形就是醫保價格談判的現場。錙銖必較、分毫必爭的雙方,分別是國家醫保局組建的醫保專家團和藥企的談判代表。
一角錢或者幾分錢算不算事?要看放在哪裏。前不久,有人將《我在馬路邊撿到一分錢》的歌詞改成了“撿到一元錢”,貌似與時俱進的修改卻招致迎頭痛批。要知道,有一種東西叫價值觀,任憑物質條件如何改善,拾金不昧的價值理念不應變也不能變。
還有一種場合,那就是當這一分錢與老百姓的切身利益相關。讓老百姓得實惠的事上,一分錢也不能少;給老百姓減負擔的事上,能少一分是一分。讓老百姓吃得起藥、能吃上好藥,不至于讓患者看到高昂的藥費而延緩治療、放棄治療,避免因病致窮、因病返窮狀況的發生,就必須分毫必爭、錙銖必較。要知道,中國人口基數大,藥費每降低一分錢,合起來就將是一個龐大的數目。
每一分錢裏都有義不容辭的責任,檢驗著談判人員的情懷和擔當。這不是代表某個醫院與藥企談判,而是代表國家立場,為的是廣大患者的利益,這也是“現在是我們一個國家在和你談判”這句話贏得無數網友點讚的原因。國家和老百姓的錢一分都不能多花,正是靠著這種精神,在這場我國建立醫療保險制度30年以來最大規模的一次“對戰”中,戰績斐然:150個談判藥品中,共有97個藥品談判成功,價格平均降幅達60.7%,其中包括22個抗癌藥,7個罕見病用藥,14個糖尿病、乙肝、丙肝、風濕性關節炎等慢性病用藥,4個兒童用藥。
一分錢裏更有一份份民心,寄托著廣大患者的期待。以最終4.36元成交的達格列凈片(安達唐)為例,它是治療2型糖尿病的“標桿”,降糖效果好。而我國的患病人數達1.14億人,他們都希望好藥能被列入醫保。廣大患者對身體健康的美好向往,就是醫保部門和人員努力的方向,站上談判第一線,甘當“靈魂砍價手”,“以價換量”推動藥價大幅下降。無論是那些“激動地熱淚盈眶”的企業,還是那些被砍價“砍哭”了的企業,都會在確定進入中國醫保名錄後,在收獲巨大的市場的同時,更好地服務廣大患者。
或許還有些藥價對普通人來説很貴,還有些急需的藥沒有能納入醫保,沒關係,只要有這份心、盡這份責,希望就在。(賈亮)

-
大數據"坑熟客",技術之罪需規則規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質量發展,怎麼消除“遊離感”?
2018-03-02 08:58:39
-
學校只剩一名學生,她卻堅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變動!騎共享單車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樓市會有哪些新變化?
2018-03-01 09:01:20